|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1 创造力的阴暗面 | 第12-13页 |
| 1.2 恶意创造力的定义 | 第13-14页 |
| 1.3 恶意创造力的神经基础 | 第14-18页 |
| 1.3.1 恶意创造力的行为研究 | 第14-15页 |
| 1.3.2 与恶意创造力相关的心理过程的神经科学研究 | 第15-18页 |
| 1.4 恶意创造力的测量方式 | 第18-19页 |
| 1.5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 1.6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 1.6.1 实验一 | 第20页 |
| 1.6.2 实验二 | 第20-22页 |
| 2 实验一:恶意创造力与善意创造力、一般创造力的神经活动模式差异比较.. | 第22-40页 |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 2.2 方法 | 第23-30页 |
| 2.2.1 被试 | 第23页 |
| 2.2.2 实验流程 | 第23-24页 |
| 2.2.3 实验任务 | 第24-26页 |
| 2.2.4 量表 | 第26-27页 |
| 2.2.5 fNIRS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 2.2.6 fNIRS数据预处理(preprocessing) | 第28页 |
| 2.2.7 神经激活(neural activation)分析 | 第28-29页 |
| 2.2.8 神经协同性(neural coupling)的分析 | 第29-30页 |
| 2.3 结果 | 第30-38页 |
| 2.3.1 不同任务条件的行为指标 | 第30页 |
| 2.3.2 不同任务条件之间神经活动的差异 | 第30-34页 |
| 2.3.3 神经活动与行为数据之间的相关 | 第34-35页 |
| 2.3.4 不同任务之间神经协同性(neural coupling)的差异 | 第35-38页 |
| 2.3.5 神经协同性与行为数据之间的相关 | 第38页 |
| 2.4 小讨论 | 第38-40页 |
| 3 实验二: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神经活动模式差异比较 | 第40-54页 |
| 3.1 前言 | 第40-42页 |
| 3.2 方法 | 第42-46页 |
| 3.2.1 被试 | 第42页 |
| 3.2.2 实验流程 | 第42-43页 |
| 3.2.3 实验任务 | 第43-45页 |
| 3.2.4 量表 | 第45-46页 |
| 3.3 结果 | 第46-51页 |
| 3.3.1 不同任务条件的行为指标 | 第46页 |
| 3.3.2 不同任务条件之间神经活动的差异 | 第46-47页 |
| 3.3.3 不同任务之间神经协同性(neural coupling)的差异 | 第47-51页 |
| 3.3.4 神经协同性与行为数据之间的相关 | 第51页 |
| 3.4 小讨论 | 第51-54页 |
| 4 总讨论 | 第54-65页 |
| 4.1 恶意创造力神经激活特征:对情绪加工过程的抑制 | 第54-56页 |
| 4.2 恶意创造力与善意创造力的共性:对社会情境的加工 | 第56-57页 |
| 4.3 善意创造力的神经活动特征 | 第57-58页 |
| 4.4 “欺骗他人(Lying)”:右侧额极的关键作用 | 第58-59页 |
| 4.5 “伤害他人(Hurting People)”:与情绪相关的神经协同性降低 | 第59-61页 |
| 4.6 “捉弄他人(Playing Trick)”:对受害者情绪加工的重要性 | 第61-63页 |
| 4.7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63页 |
| 4.8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86页 |
| 附录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