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6页 |
1.3 本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评述 | 第19-24页 |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述 | 第19-20页 |
2.1.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0页 |
2.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1页 |
2.2.3 地租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农业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3 南平市延平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第24-39页 |
3.1 区域自然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25-26页 |
3.1.3 社会经济 | 第26页 |
3.2 延平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6-39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情况 | 第26-34页 |
3.2.2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34-36页 |
3.2.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4 延平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分析 | 第39-55页 |
4.1 南平市延平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 第39-45页 |
4.1.1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9-40页 |
4.1.2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 | 第40-42页 |
4.1.3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2-44页 |
4.1.3.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42-43页 |
4.1.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3-44页 |
4.1.3.3 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第44页 |
4.1.4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4.2 延平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 第45-53页 |
4.2.1 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 第45-48页 |
4.2.2 各乡镇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 第48-53页 |
4.3 延平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 第53-55页 |
5 国内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经验借鉴 | 第55-62页 |
5.1 国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经验 | 第55-57页 |
5.1.1 加拿大:人人自觉参与耕地保护 | 第55-56页 |
5.1.2 英格兰:重视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促节约 | 第56页 |
5.1.3 日本:土地利用空间集约、分区管制严限买卖 | 第56-57页 |
5.1.4 美国:实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农地保护制度 | 第57页 |
5.1.5 阿根廷:实行土地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 第57页 |
5.2 国内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实践经验 | 第57-61页 |
5.2.1 山东平度市门村镇节地“五字诀” | 第57-58页 |
5.2.2 河北遵化农村新民居建设模式 | 第58-59页 |
5.2.3 湖北省麻城市采取控管结合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 | 第59-60页 |
5.2.4 黑龙江克东县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 第60-61页 |
5.3 国内外节约集约用地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61-62页 |
6 提高延平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几点建议 | 第62-66页 |
6.1 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 第62页 |
6.2 开展节约型农村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 第62-63页 |
6.3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 | 第63-64页 |
6.4 科学规划农村住宅用地,严格宅基地审批管理 | 第64页 |
6.5 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农民建房的监督和管理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