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杨论文

灰杨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42页
    1.1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进化第10-24页
        1.1.1 自然选择理论第10-11页
        1.1.2 自然选择驱动适应性进化第11-13页
        1.1.3 适应性进化的机制第13-15页
        1.1.4 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第15-19页
        1.1.5 基因表达调控的适应性进化第19-22页
        1.1.6 适应性进化与物种形成第22-24页
    1.2 植物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概述第24-30页
        1.2.1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第24-25页
        1.2.2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5-29页
        1.2.3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29-30页
    1.3 灰杨的研究基础第30-40页
        1.3.1 杨属概况第31-32页
        1.3.2 杨属基因组研究第32-37页
        1.3.3 灰杨:植物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的优秀模式第37-38页
        1.3.4 灰杨和胡杨表型、生理及生态比较第38-4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0-4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2-51页
    2.1 灰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第42-45页
        2.1.1 DNA文库构建和测序第42页
        2.1.2 基因组组装第42-43页
        2.1.3 基因组测序深度、大小和杂合度估计第43-44页
        2.1.4 基因组注释第44-45页
    2.2 灰杨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分析第45-49页
        2.2.1 杨柳科其他物种基因数据的获取第45-46页
        2.2.2 同源基因集构建第46页
        2.2.3 系统发育分析与分化时间估计第46-47页
        2.2.4 灰杨和胡杨祖先支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分析第47-48页
        2.2.5 灰杨和胡杨两个谱系分支各自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分析第48页
        2.2.6 灰杨与胡杨物种形成模式推断第48-49页
    2.3 灰杨基因表达调控的适应性进化分析第49-51页
        2.3.1 转录组测序第49页
        2.3.2 灰杨和胡杨祖先支基因表达的适应性进化分析第49页
        2.3.3 灰杨与胡杨种间基因表达调控的适应性分化研究第49-51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51-77页
    3.1 灰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注释第51-57页
        3.1.1 基因组测序数据第51页
        3.1.2 基因组组装第51-52页
        3.1.3 灰杨基因组测序深度、GC含量及基因组大小第52-54页
        3.1.4 基因组注释第54-57页
    3.2 灰杨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第57-69页
        3.2.1 杨柳科其他物种基因数据的获取第57-59页
        3.2.2 同源基因集构建第59页
        3.2.3 系统发育分析和分化时间估计第59-61页
        3.2.4 灰杨和胡杨祖先支基因功能的适应性进化第61-63页
        3.2.5 灰杨和胡杨种间基因功能的适应性分化第63-68页
        3.2.6 灰杨和胡杨物种形成模式推断第68-69页
    3.3 灰杨基因表达调控的适应性进化第69-77页
        3.3.1 灰杨和胡杨祖先支基因表达的适应性进化第69-74页
        3.3.2 灰杨与胡杨种间基因表达调控的适应性分化第74-77页
第四章 讨论第77-84页
    4.1 灰杨和胡杨祖先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化第77-80页
    4.2 灰杨和胡杨适应性分化及物种形成第80-8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5.1 主要结论第84-85页
    5.2 研究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族群如何记忆--六盘山泾河上游“陕回”族群的民族学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