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之定义 | 第11-15页 |
一、纵向地域限制 | 第12-14页 |
二、顾客限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之特征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与相近概念之分析 | 第17-22页 |
一、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与纵向价格限制协议 | 第17-19页 |
二、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与特许经营 | 第19-21页 |
三、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与独家交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以经济学原理分析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 | 第22-27页 |
第一节 以市场结构理论分析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哈佛学派)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芝加哥学派)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以博弈论分析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后芝加哥学派)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域外经验 | 第27-37页 |
第一节 以案例为代表分析美国法院不同时期对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的态度 | 第27-34页 |
一、合理规则——怀特汽车公司案(White Motor v. U.S) | 第27-28页 |
二、本身违法规则——施温案(U.S v. Arnold,Schwinn & Co.) | 第28-30页 |
三、回归合理规则——希尔维尼亚案(Continental T. V. Inc. v. GTE Sylvania Inc. Sylvania) | 第30-31页 |
四、后希尔维尼亚案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欧盟及德国对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的相关规定 | 第34-37页 |
一、欧盟委员会对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的相关规定 | 第34-36页 |
二、德国法对纵向地域和顾客限制协议的相关规定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相关立法缺陷及制度完善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法》第 14 条的相关分析 | 第37-43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第 14 条合理之处 | 第38-39页 |
二、我国《反垄断法》第 14 条不合理之处 | 第39-41页 |
1、立法模式的缺陷 | 第39-40页 |
2、授权条款的缺陷 | 第40-41页 |
三、我国司法审判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第 14 条适用双重标准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反垄断法》第 14 条的完善建议 | 第43-48页 |
一、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纵向地域与顾客限制的定义 | 第43-44页 |
二、明确反垄断执法机构之间的权力界限 | 第44页 |
三、引入“合理原则”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