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浆果类病虫害论文--猕猴桃病虫害论文

四川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粗毒素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前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1 猕猴桃溃疡病第11-12页
        1.1.1 猕猴桃溃疡病的起源与分布第11页
        1.1.2 猕猴桃溃疡病的症状与病原菌的培养特点第11-12页
    1.2 丁香假单胞杆菌相关毒素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相关毒素第12-14页
    1.3 丁香假单胞杆菌特定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1 COR相关基因第14页
        1.3.2 SR肽合成酶体系第14-15页
    1.4 丁香假单胞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1 Ⅲ型分泌系统第15-16页
        1.4.2 相关毒素分子的致病作用机制第16页
        1.4.3 脂肽毒素致病作用机制第16-17页
    1.5 展望第17-18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19-20页
    3.1 技术路线第19页
    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4.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4.1 试验材料第20页
        4.1.1 供试菌株和生测材料第20页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页
    4.2 猕猴桃溃疡病的田间调查及采样方法第20页
    4.3 菌株分离及培养第20-21页
        4.3.1 病原菌的分离第20-21页
        4.3.2 病原菌的培养第21页
    4.4 供试菌株的鉴定第21-22页
        4.4.1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第21页
        4.4.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1-22页
        4.4.3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测定第22页
    4.5 供试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2-23页
        4.5.1 供试菌株总DNA提取第22页
        4.5.2 PCR扩增第22-23页
    4.6 供试菌株粗毒素提取第23-26页
        4.6.1 粗毒素的生物检测方法第23-24页
        4.6.2 发酵条件优化第24-26页
        4.6.3 供试菌株粗毒素的提取方法第26页
    4.7 猕猴桃感染病原菌毒素后几种保护酶活性测定第26-28页
        4.7.1 酶粗提液制备第27页
        4.7.2 酶活性测定第27-28页
5. 结果与分析第28-42页
    5.1 不同发病区症状比较第28-29页
    5.2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第29-38页
        5.2.1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的分离第29页
        5.2.2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的鉴定第29-30页
        5.2.3 细菌生理生化的测定第30-32页
        5.2.4 形态学鉴定第32页
        5.2.5 16S rDNA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第32-34页
        5.2.6 产毒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4-36页
        5.2.7 粗毒素的提取第36-38页
    5.3 猕猴桃保护酶活性对病原菌粗毒素的反应第38-42页
        5.3.1 SOD活性变化第38页
        5.3.2 POD活性变化第38-40页
        5.3.3 CAT活性变化第40-41页
        5.3.4 PAL活性变化第41-42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2-46页
    6.1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相关研究第42-43页
    6.2 粗毒素的提取受外界培养条件的影响第43-44页
    6.3 寄主防御酶系对毒素的响应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录一第51-54页
附录二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红素氧合酶1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影响
下一篇:SDF-1/CXCR4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