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炭吸附垃圾填埋气中硅氧烷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12-15页
        1.1.1. 垃圾填埋气的产生第12-14页
        1.1.2. 垃圾填埋气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1.3. 硅氧烷的产生及危害第14-15页
    1.2. 主要的硅氧烷去除方式第15-17页
        1.2.1. 吸附法第15-16页
        1.2.2. 吸收法第16页
        1.2.3. 膜分离法第16页
        1.2.4. 生物处理法第16-17页
        1.2.5. 冷凝分离法第17页
    1.3. 吸附法去除硅氧烷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活性炭类吸附剂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非活性炭类吸附剂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活性炭的改性第19-22页
        1.4.1. 酸处理第20-21页
        1.4.2. 氨气处理第21页
        1.4.3. 热处理第21-22页
        1.4.4. 其他处理方式第22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第24-32页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24-25页
        2.1.1. 主要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2.2.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第25-29页
        2.2.1. D4浓度的测量第26-27页
        2.2.2. 模拟气的制备装置及流程第27页
        2.2.3. 硅氧烷的动态吸附第27-28页
        2.2.4. 吸附容量的确定方法第28-29页
    2.3. 活性炭的表征第29-32页
        2.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第29-30页
        2.3.2. 活性炭表面酸碱官能团的测定第30页
        2.3.3. 活性炭的元素分析第30-32页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D4与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的比较及气体湿度,二氧化碳存在对活性炭D4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2-46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吸附剂的选取和处理第32-33页
    3.3. 吸附效果与活性炭孔结构特性的关系第33-40页
        3.3.1. 模拟气制备及实验条件第33页
        3.3.2. 活性炭D4吸附容量及表征结果第33-35页
        3.3.3. 吸附效果与比表面积关系第35-36页
        3.3.4. 吸附效果与微孔孔容的关系第36-37页
        3.3.5. 吸附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37-40页
        3.3.6. 元素分析结果讨论第40页
    3.4. 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及活性炭D4吸附效果对比第40-42页
        3.4.1. 模拟气制备及实验条件第40-41页
        3.4.2. 结果与讨论第41-42页
    3.5. 气体湿度、CO_2含量对D4吸附的影响第42-44页
        3.5.1. 模拟气制备及实验条件第43页
        3.5.2. 结果与讨论第43-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改性活性炭吸附D4的研究第46-59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条件第46页
    4.3. 活性炭的改性方式第46-48页
    4.4. 活性炭孔结构表征及各活性炭D4吸附容量第48-49页
    4.5. 活性炭Boehm滴定结果第49-51页
    4.6. 数据分析及讨论第51-57页
        4.6.1. 几种改性方式对活性炭的影响第51-53页
        4.6.2. 活性炭吸附效果与中孔孔容的关系第53-54页
        4.6.3. 活性炭吸附效果与酸碱官能团的关系第54-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活性炭对D5吸附特性的研究第59-63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实验方法及模拟气制备第59-6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0-62页
        5.3.1. 中孔孔容(1.7nm-5nm)对D5吸附容量的影响第60页
        5.3.2. 硝酸改性对活性炭D5吸附容量的影响第60-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存在问题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页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ad51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表达意义及其对细胞放化疗敏感性影响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天然水体中防晒剂对氨基苯甲酸和碳纳米管的光化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