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财政科技投入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19页 |
2.1.3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3.1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现状 | 第23-26页 |
3.2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绩效评价指标通用化 | 第26页 |
3.2.2 评估方式过分注重定量分析 | 第26页 |
3.2.3 评估指标设计不合理,主观性较强 | 第26-27页 |
3.2.4 评估主体过于单一 | 第27页 |
3.2.5 评估工作缺失公开和监督 | 第27-28页 |
第4章 平衡计分卡在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28-34页 |
4.1 平衡计分卡方法 | 第28-29页 |
4.2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引入平衡计分卡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0页 |
4.2.1 平衡计分卡多维度的考评方式更适应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 第29-30页 |
4.2.2 平衡计分卡方法的平衡理念与财政科技投入各个目标相契合 | 第30页 |
4.2.3 引入平衡计分卡方法会促进财政科技投入项目考评质量的提高 | 第30页 |
4.3 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4页 |
4.3.1 注意在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 第30-31页 |
4.3.2 注意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 | 第31-32页 |
4.3.3 发掘影响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决定因素 | 第32-34页 |
第5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51页 |
5.1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7页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5.1.2 指标选取步骤 | 第35-36页 |
5.1.3 指标选取方法 | 第36-37页 |
5.2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1页 |
5.2.1 财务维度指标设计 | 第37-38页 |
5.2.2 顾客维度指标设计 | 第38-39页 |
5.2.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设计 | 第39页 |
5.2.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设计 | 第39-41页 |
5.3 不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51页 |
5.3.1 权重确定的基本方法 | 第41-42页 |
5.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2-43页 |
5.3.3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3页 |
5.3.4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分配 | 第43-50页 |
5.3.5 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 | 第50-51页 |
第6章 平衡计分卡方法在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 第51-60页 |
6.1 2010-2014 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及产出状况 | 第51-53页 |
6.1.1 2010-2014 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状况 | 第51-52页 |
6.1.2 2010-2014 年我国财政科技产出状况 | 第52-53页 |
6.2 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 第53-60页 |
6.2.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6.2.2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页 |
6.2.3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