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内隐原因实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页
    1.4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5.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5.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5.3 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15-18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5-16页
        2.1.1 自然条件第15页
        2.1.2 社会经济情况第15-16页
        2.1.3 秦巴山区调查区退耕还林基本情况第16页
    2.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2.1 研究思路第16页
        2.2.2 数据来源第16-18页
        2.2.3 技术路线第18页
第三章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8-21页
    3.1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3.1.1 经济效益内隐第18-19页
        3.1.2 生态效益外显第19页
    3.2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理论基础第19-21页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9-20页
        3.2.2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0页
        3.2.3 外部性理论第20-21页
第四章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实证研究第21-31页
    4.1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21-22页
    4.2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2-27页
        4.2.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3-25页
        4.2.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5-26页
        4.2.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6-27页
    4.3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第27-31页
        4.3.1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第27-28页
        4.3.2 比较判断矩阵得分第28-29页
        4.3.3 确定权重第29-31页
第五章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内隐现状调查第31-33页
    5.1 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的粮食增产效果不明显第31页
    5.2 退耕户所退耕地未实现收入替代第31-32页
    5.3 退耕户生活保障及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永久解决第32-33页
第六章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内隐原因分析第33-36页
    6.1 经济外部性决定了生态建设的成本难于实现自行替代第33-34页
    6.2 秦巴山区的自然基础条件难于实现退耕收入替代第34页
    6.3 缺乏科技支撑和先进的技术指导第34-35页
    6.4 退耕户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仍然较低第35页
    6.5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结构单一且发展滞后第35-36页
第七章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济效益内隐状况的解决对策第36-40页
    7.1 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经济补偿制度第36-37页
    7.2 生态与教育移民及城镇化减轻秦巴山区环境承载压力第37-38页
    7.3 加大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力度第38-39页
    7.4 提高退耕农户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第39-40页
    7.5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第40页
第八章 创新、不足及展望第40-42页
    8.1 创新第40-41页
    8.2 不足及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非正式组织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基于浙江省慈溪市杨梅产业分析
下一篇:基于江苏省M镇农户城乡一体化动迁安置满意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