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五种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第13页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第13页
        1.1.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第13-14页
        1.1.4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第14页
        1.1.5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第14-17页
            1.1.5.1 抗肿瘤活性第15-16页
            1.1.5.2 抗菌活性第16页
            1.1.5.3 抗炎活性第16页
            1.1.5.4 抗氧化活性第16-17页
            1.1.5.5 调节植物生长第17页
            1.1.5.6 其他生物活性第17页
        1.1.6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17-18页
            1.1.6.1 内生真菌的分离第17页
            1.1.6.2 内生真菌的鉴定第17-18页
    1.2 本论文研究的五种植物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1 露蕊乌头第18页
        1.2.2 高乌头第18页
        1.2.3 甘青乌头第18-19页
        1.2.4 翠雀第19页
        1.2.5 紫堇第19-20页
第2章 五种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第20-26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0-21页
        2.2.1 实验植物样品第20页
        2.2.2 实验仪器第20页
        2.2.3 药品与试剂第20页
        2.2.4 培养基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页
        2.3.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第21页
        2.3.2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观察第21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1-26页
        2.4.1 实验结果第21-24页
            2.4.1.1 分离纯化得到的内生真菌第21-22页
            2.4.1.2 5 种植物分离得到内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第22-24页
        2.4.2 实验讨论第24-26页
第3章 五种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粗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第26-36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2.1 实验菌株第26页
        3.2.2 培养基第26-27页
        3.2.3 实验材料第27页
            3.2.3.1 试剂及药品第27页
            3.2.3.2 仪器第27页
            3.2.3.3 实验动物第27页
    3.3 实验方法第27-31页
        3.3.1 内生真菌的发酵及待测样品的制备第27-28页
        3.3.2 90种粗提物抗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测定第28-29页
        3.3.3 90种粗提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第29-31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3.4.1 结果第31-35页
            3.4.1.1 粗提物抗单胺氧化酶活性第31-33页
            3.4.1.2 粗提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第33-35页
        3.4.2 讨论第35-36页
第4章 六株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初探第36-46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材料及仪器第36-37页
        4.2.1 实验菌株第36页
        4.2.2 培养基第36页
        4.2.3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6-37页
            4.2.3.1 仪器第36-37页
            4.2.3.2 试剂第37页
            4.2.3.3 显色剂的配制方法第37页
    4.3 实验方法第37-41页
        4.3.1 菌株LRWT261 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37-38页
            4.3.1.1 菌株LRWT261 的发酵第37页
            4.3.1.2 菌株LRWT261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7页
            4.3.1.3 菌株LRWT261 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37-38页
        4.3.2 菌株GWT-7 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38页
            4.3.2.1 菌株GWT-7 的发酵第38页
            4.3.2.2 菌株GWT-7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8页
            4.3.2.3 菌株GWT-7 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38页
        4.3.3 菌株LRWT-39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38-39页
            4.3.3.1 菌株LRWT-39的发酵第38页
            4.3.3.2 菌株LRWT-39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8页
            4.3.3.3 菌株LRWT-39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38-39页
        4.3.4 菌株GWT-8 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39页
            4.3.4.1 菌株GWT-8 的发酵第39页
            4.3.4.2 菌株GWT-8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9页
            4.3.4.3 菌株GWT-8 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39页
        4.3.5 菌株CQ-17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39-40页
            4.3.5.1 菌株CQ-17的发酵第39页
            4.3.5.2 菌株CQ-17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9页
            4.3.5.3 菌株CQ-17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39-40页
        4.3.6 菌株HY-9 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第40页
            4.3.6.1 菌株HY-9 的发酵第40页
            4.3.6.2 菌株HY-9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40页
            4.3.6.3 菌株HY-9 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第40页
        4.3.7 单体化合物抗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0页
            4.3.7.1 样品的配制第40页
            4.3.7.2 抗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0页
        4.3.8 单体化合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第40-41页
            4.3.8.1 样品的制备第40-41页
            4.3.8.2 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第41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4页
        4.4.1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41-43页
            4.4.1.1 菌株LRWT261 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1-42页
            4.4.1.2 菌株GWT-7 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2页
            4.4.1.3 菌株LRWT-39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2页
            4.4.1.4 菌株GWT-8 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2页
            4.4.1.5 菌株CQ-17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2页
            4.4.1.6 菌株HY-9 中化合物的鉴定第42-43页
        4.4.2 化合物的抗单胺氧化酶活性第43-44页
        4.4.3 化合物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第44页
    4.5 讨论第44-46页
第5章 五株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6-54页
    5.0 引言第46页
    5.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5.1.1 待测菌种第46页
        5.1.2 实验试剂第46页
        5.1.3 试剂的配制方法第46页
        5.1.4 实验仪器第46-47页
        5.1.5 培养基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2.1 菌种的活化第47页
        5.2.2 菌丝体的扩大培养第47页
        5.2.3 菌丝体DNA的提取第47页
        5.2.4 DNA纯度的检测第47-48页
        5.2.5 ITS-PCR扩增第48页
            5.2.5.1 引物ITS序列第48页
            5.2.5.2 扩增体系第48页
            5.2.5.3 扩增条件第48页
        5.2.6 扩增产物检测第48页
        5.2.7 扩增产物的纯化及序列的测定第48页
        5.2.8 扩增产物序列的分析第48页
    5.3 实验结果第48-52页
        5.3.1 菌株纯度检测第48-49页
        5.3.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9-52页
    5.4 实验讨论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64-65页
附录B 5种内生真菌的的DNA序列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掌透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痉挛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冠脉宁通方逆转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虚痰瘀互结证)冠脉斑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