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庙与乡村公共性生产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节 村庙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村庙信仰 | 第11-12页 |
(二) 村庙与社区整合 | 第12-13页 |
(三) 村庙中的“国家-社会”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简介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写作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作为公共空间的村庙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公共空间理论及借鉴 | 第17-20页 |
(一) 公共空间理论的两个阶段 | 第17-18页 |
(二) 村庙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借鉴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公共性治理困境与村庙 | 第20-23页 |
(一) 文化治理与村庙 | 第20-21页 |
(二) 公共性治理困境及转机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村庙的空间生产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边界规则 | 第26-45页 |
第一节 边界规则的产生与形成 | 第26-36页 |
(一) 国家、社会之争 | 第26-28页 |
(二) 一场“兴”与“衰”的争论 | 第28-31页 |
(三) 内外有别的边界 | 第31-36页 |
第二节 边界规则的缘由 | 第36-42页 |
(一) 观音文化网络 | 第36-38页 |
(二) 宗教行政不下乡 | 第38-41页 |
(三) 地方政府整合不力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边界规则与乡治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共事规则 | 第45-54页 |
第一节 乡村的“事” | 第45页 |
第二节 村庙共事何以可能 | 第45-52页 |
(一) 内部因素 | 第46-51页 |
(二) 外部环境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共事规则与乡治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9页 |
第一节 村庙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村庙公共规则与国家建设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