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5-1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17页 |
第2章 综述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2.1.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 第17页 |
2.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第17-18页 |
2.3.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 | 第18页 |
2.4. 颈部动脉斑块检查的无创超声诊断技术 | 第18-22页 |
2.4.1 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S) | 第18-19页 |
2.4.2 三维超声(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3-DU) | 第19页 |
2.4.3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技术 | 第19-20页 |
2.4.4 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 | 第20-2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3.2.1 资料搜集 | 第22页 |
3.2.2 相关危险因素的评定 | 第22-23页 |
3.2.3 CDUS及TCD检查 | 第23页 |
3.2.4 颈部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颅内动脉狭窄积分的评定 | 第23页 |
3.2.5 病例分组及分组依据 | 第23-24页 |
3.2.6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5-37页 |
4.1 一般资料特点 | 第25-28页 |
4.2 各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CAS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4.2.1 年龄、性别、BMI | 第28页 |
4.2.2 吸烟、饮酒史 | 第28-29页 |
4.2.3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 第29页 |
4.2.4 血清学指标 | 第29-30页 |
4.2.5 急性脑梗死CAS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4.3 各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单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4.3.1 年龄、性别、BMI | 第31页 |
4.3.2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 第31-32页 |
4.3.3 吸烟、饮酒史 | 第32页 |
4.3.4 血清学指标 | 第32-33页 |
4.3.5 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3-35页 |
4.4 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独立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关系 | 第35页 |
4.5 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7-46页 |
5.1 危险因素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 第37-41页 |
5.2 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关系 | 第41-44页 |
5.3 危险因素自身的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5.3.1 不同年龄组危险因素分布特征 | 第44页 |
5.3.2 不同性别组危险因素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