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城镇化制度协同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1 导论第19-3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9-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1-32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23-31页
        1.2.3 当前研究成果的局限性第31-32页
    1.3 研究思路和可能创新点以及框架第32-37页
        1.3.1 研究思路和可能创新点第32-33页
        1.3.2 研究框架与逻辑结构第33-36页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6-37页
2 制度与制度协同第37-52页
    2.1 制度基本理论第37-42页
        2.1.1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第37-39页
        2.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第39-40页
        2.1.3 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第40-42页
    2.2 协同基本理论第42-45页
        2.2.1 协同论与系统论第42-43页
        2.2.2 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第43-44页
        2.2.3 协同学中求解演化方程第44-45页
    2.3 制度协同的含义第45-49页
        2.3.1 制度协同的一般考察第45-47页
        2.3.2 制度协同的一般定义第47-49页
    2.4 制度或制度协同与城镇化的关系第49-52页
        2.4.1 “城镇制度”与“城镇化制度”第49-51页
        2.4.2 “制度安排”与城镇发展第51-52页
3 城镇演进与制度协同的基点第52-72页
    3.1 城镇发展源流与不同制度特性第52-57页
        3.1.1 城镇产生的普遍性特征第52-53页
        3.1.2 中国古代城镇兴起的人文特性第53-55页
        3.1.3 城镇演化的不同制度特性第55-57页
    3.2 西方城镇化制度样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困境”第57-64页
        3.2.1 苏俄中央计划型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第57-59页
        3.2.2 欧美市场驱动型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第59-61页
        3.2.3 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经验教训第61-64页
    3.3 中国现代城镇发展的多维个性特征第64-72页
        3.3.1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及主要问题第64-66页
        3.3.2 中国城镇化制度协同的五大约束条件第66-68页
        3.3.3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向制度协同要动力的新阶段第68-72页
4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五个维度第72-111页
    4.1 五个维度的确定第72-75页
        4.1.1 城镇制度的内涵与分类第72-73页
        4.1.2 城镇制度的功能设置第73-74页
        4.1.3 城镇化制度动力的五个维度第74-75页
    4.2 人文维度第75-84页
        4.2.1 城镇聚落与社会文化变迁第76-78页
        4.2.2 城镇与乡村的人文裂缝第78-80页
        4.2.3 弥合城乡人文裂缝的两大制度要义第80-82页
        4.2.4 城镇建设的文化制度设计第82-84页
    4.3 产业维度第84-91页
        4.3.1 城镇的产业制度效应第84-86页
        4.3.2 支柱产业与城镇发展的互动第86-88页
        4.3.3 产业政策对城镇化的障碍分析第88-91页
        4.3.4 产业政策的要点第91页
    4.4 土地维度第91-99页
        4.4.1 土地与城镇土地配置第91-94页
        4.4.2 中国城镇化中土地资产的运作现状与问题第94-97页
        4.4.3 土地制度对城镇化的约束第97-99页
    4.5 人口维度第99-105页
        4.5.1 人口迁移是最显著的城镇化表征第99-101页
        4.5.2 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第101-104页
        4.5.3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壁垒第104-105页
    4.6 生态维度第105-111页
        4.6.1 生态城市学派理论与资源环境约束第105-107页
        4.6.2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制度建设第107-109页
        4.6.3 推进生态城镇的制度偏离第109-111页
5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模型构建第111-127页
    5.1 协同论与制度竞合第111-113页
        5.1.1 城镇化制度竞合与耗散结构第111-112页
        5.1.2 城镇化制度的历史惯性第112-113页
    5.2 城镇化制度协同模型第113-121页
        5.2.1 维竞合协同模型第113-117页
        5.2.2 序参量钻石模型第117-121页
    5.3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衡量第121-127页
        5.3.1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目标第121-123页
        5.3.2 制度协同的城镇化理想模式第123-124页
        5.3.3 城镇化制度非协同的几种类型第124-127页
6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机理阐释第127-141页
    6.1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规律性阐述第127-131页
        6.1.1 城镇化制度自发协同的局限第127-128页
        6.1.2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利益冲突第128-129页
        6.1.3 推进城镇化要积极顺应制度协同规律第129-131页
    6.2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结构性阐述第131-136页
        6.2.1 影响制度协同效率的制度结构第131-132页
        6.2.2 微观意义上的建设特色小城镇的解释第132-134页
        6.2.3 宏观意义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解释第134-136页
    6.3 城镇化制度协同的动态性阐述第136-141页
        6.3.1 制度协同存在因时而动的变化特征第136-137页
        6.3.2 城与乡的动态变化是制度协同的主要矛盾第137-139页
        6.3.3 中国城镇化的后发优势第139-141页
7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41-145页
    7.1 结论第141-142页
        7.1.1 维度的跛足加剧城镇化的失衡问题第141页
        7.1.2 城镇化制度创新应有大历史观第141-142页
        7.1.3 以制度协同思维整体推进城镇化改革第142页
        7.1.4 中国城镇化进程受一定的时空约束第142页
    7.2 政策含义第142-145页
        7.2.1 以更多的人文理念、历史耐心推进城镇化第142-143页
        7.2.2 以更多的田园形态、生态思维推进城镇化第143页
        7.2.3 以更多的政策统合、多规合一推进城镇化第143页
        7.2.4 以更多的人本理念、梯度策略推进城镇化第143页
        7.2.5 以更多的产城融合、平台保障推进城镇化第143-144页
        7.2.6 以更多的市场力量、开放思维推进城镇化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5页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简介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审计意见对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贸易二元边际的中国出口增长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