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第11-12页 |
1.3 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LiCoO_2 | 第12-13页 |
1.3.2 LiNiO_2 | 第13-14页 |
1.3.3 LiMn_2O_4 | 第14-15页 |
1.3.4 LiFePO_4 | 第15-16页 |
1.3.5 其他正极材料 | 第16-17页 |
1.4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LiFeSO_4F | 第17-18页 |
1.4.2 Li_2MSiO_4 | 第18-19页 |
1.4.3 FeF_3 | 第19页 |
1.4.4 Li_2MnO_3-LiMO_2 | 第19-2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8-39页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9-41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9-40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0页 |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40页 |
2.2.5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40-41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1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2.3.1 极片的制备 | 第41页 |
2.3.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1页 |
2.3.3 充放电测试 | 第41-42页 |
第3章 共轴结构LiCoO_2/Li_2MnO_3纳米带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42-49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共轴结构LiCoO_2/Li_2MnO_3纳米带的合成 | 第42-43页 |
3.3 共轴结构LiCoO_2/Li_2MnO_3及其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43-45页 |
3.4 Li_2MnO_3及LiCoO_2/Li_2MnO_3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4章 FePO_4@Li_2MnO_3纳米片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FePO_4@Li_2MnO_3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49-50页 |
4.3 Li_2MnO_3纳米片的生长机制研究 | 第50-51页 |
4.4 FePO_4@Li_2MnO_3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51-52页 |
4.5 Li_2MnO_3及FePO_4@Li_2MnO_3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5章 核壳结构Co_3O_4@Li_2MnO_3微米球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 第57-66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核壳结构Co_3O_4@Li_2MnO_3微米球的合成 | 第58页 |
5.3 核壳结构的Co_3O_4@Li_2MnO_3及其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58-60页 |
5.4 Li_2MnO_3及Co_3O_4@Li_2MnO_3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