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工业建筑论文

济钢老工业区地域性建筑改造构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1页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研究的目的及实用价值第10-11页
第二章 地域性老工业区建筑改造研究的理论和原则第11-16页
    2.1、基本概念第11页
        2.1.1、地域性的概念第11页
        2.1.2、地域性建筑的概念第11页
        2.1.3、老工业区的概念第11页
    2.2、老工业区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第11-13页
        2.2.1、老工业区衰退理论第11-12页
        2.2.2、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理论第12页
        2.2.3、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2-13页
    2.3、地域性老工业区建筑改造的原则第13-16页
        2.3.1、整体性原则第13页
        2.3.2、延续性原则第13-14页
        2.3.3、多样性原则第14页
        2.3.4、人性化原则第14页
        2.3.5、可持续发展性第14-16页
第三章 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形成和演变第16-21页
    3.1、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形成第16-19页
        3.1.1、济钢老工业区的基本情况第16页
        3.1.2、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整体布局第16-17页
        3.1.3、济钢老工业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17-19页
    3.2、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更新改造的必要性第19-20页
        3.2.1、城市更新发展的需求第19页
        3.2.2、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第19-20页
    3.3、济钢老工业区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第20-21页
第四章 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及构成要素第21-23页
    4.1、济钢老工业区的地域性特征第21-22页
        4.1.1、济钢老工业区的文化特征第21页
        4.1.2 济钢老工业区环境的基本特征第21页
        4.1.3 济钢老工业区建筑改造的基本特征第21-22页
    4.2、济钢老工业区改造的构成要素第22-23页
第五章 地域性特征下济钢老工业区建筑的改造设想第23-39页
    5.1、国外老工业区的地域性建筑改造的特征与分析第23-26页
        5.1.1、鲁尔区的改造特征分析第23-25页
        5.1.2、国外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第25-26页
    5.2、国内老工业区的地域性建筑改造的特征与分析第26-28页
        5.2.1、上海M50 创意园特征分析第26-27页
        5.2.2、北京798改造模式分析第27-28页
    5.3、在地域条件下与济钢老工业区的建筑改造对比第28页
    5.4、济钢老工业区建筑改造与地域性的结合第28-30页
        5.4.1、与文化传承的融合第28-29页
        5.4.2、与地形和气候特征的相适应第29页
        5.4.3、适宜技术的相结合第29-30页
    5.5、物质资源的再利用第30-37页
        5.5.1、建筑厂房的再利用第30-34页
        5.5.2、构筑物的设施设备的资源化再利用第34-37页
    5.6、非物质资源的转化与利用第37-39页
        5.6.1 场所强化中工业文化特色的延续第37-38页
        5.6.2 关注使用者的需求第38-39页
第六章 济钢老工业区建筑改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展望第39-42页
    6.1、改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39-40页
        6.1.1、环境方面第39页
        6.1.2、延续方面第39页
        6.1.3、经济方面第39-40页
    6.2、济钢老工业区建筑改造展望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后记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LiNi1/3Co1/3O2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下一篇: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阜新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