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国产战争片的创作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新世纪战争片的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的创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新世纪战争片的创作态势 | 第13-30页 |
第一节 多样化与不平衡共存 | 第13-19页 |
一、数量:阶段性的创作潮流 | 第13-16页 |
二、内容:对战争时空的全面展现 | 第16-17页 |
三、票房:整体低迷,偶有惊喜 | 第17-18页 |
四、口碑:优劣评价极端化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不同创作主体的表现 | 第19-24页 |
一、国营制片厂得天独厚 | 第20-21页 |
二、民营影视企业市场丰收 | 第21-22页 |
三、电视电影的系列化创作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丰富的类型样式 | 第24-30页 |
一、谍战片的创作热潮 | 第24-26页 |
二、大屠杀电影的多种形态 | 第26-27页 |
三、喜剧战争片的两种风格 | 第27-28页 |
四、儿童战争片量多质低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新世纪战争片的主题表达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主旋律价值观 | 第30-36页 |
一、对党的革命传统的宣扬 | 第30-32页 |
二、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颂扬 | 第32-34页 |
三、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讴歌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广泛展现真实的人性 | 第36-39页 |
一、战争时空中的人性状态 | 第36-38页 |
二、无情战争中的伟大爱情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深入反思战争的本质 | 第39-44页 |
一、战争对双方造成的伤害 | 第40-41页 |
二、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批判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新世纪战争片的人物塑造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军人形象的塑造 | 第44-50页 |
一、将帅:在共性中突显个性 | 第44-48页 |
二、英雄:从神坛回归平民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平民形象的塑造 | 第50-54页 |
一、农民:植根于土地的复杂性格 | 第50-52页 |
二、女人:牺牲语境中的女性特征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反面人物的塑造 | 第54-59页 |
一、日军: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目 | 第55-57页 |
二、汉奸:从求生到赴死的人性救赎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新世纪战争片的叙事特点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多角度的叙事视野 | 第59-65页 |
一、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融合 | 第59-61页 |
二、个人视角与全知视角的转换 | 第61-63页 |
三、局部叙事与宏观展现的结合 | 第63-64页 |
四、敌人视角的逆向表达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类型化特征的突显和杂糅 | 第65-72页 |
一、“中国特色”类型模式的延续 | 第66-68页 |
二、商业战争大片的国际风范 | 第68-71页 |
三、类型杂糅成为一种趋势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多样化叙事风格的表现 | 第72-76页 |
一、非线性叙事特征 | 第73-74页 |
二、多线叙事策略 | 第74-76页 |
第四节 经典叙事情节分析 | 第76-80页 |
一、牺牲:每个死亡都是有意义的 | 第76-77页 |
二、审讯:奇观的一种和角色的倒置 | 第77-78页 |
三、成长:源自于血或爱的动力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新世纪战争片的美学追求 | 第80-93页 |
第一节 影像风格的呈现 | 第80-86页 |
一、史诗战争片风格的新变化 | 第80-82页 |
二、影像色彩的表意作用 | 第82-84页 |
三、画面细节上的真实追求 | 第84-86页 |
第二节 战争场面的营造 | 第86-93页 |
一、侧重写实,兼顾写意 | 第87-90页 |
二、特效手段的运用 | 第90-93页 |
结语:国产战争片的创作前景 | 第93-96页 |
注释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新世纪战争片目录(含电视电影) | 第101-109页 |
后记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