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建国后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基础及形成条件 | 第12-20页 |
一、研究基础 | 第12-14页 |
(一)社会管理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社会管理的内容 | 第13-14页 |
(三)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 | 第14页 |
二、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 | 第15-16页 |
(三)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 | 第16-17页 |
三、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7-20页 |
(一)国际条件 | 第17-18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建国后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0-32页 |
一、建国后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8页 |
(一)社会行为管理 | 第20-22页 |
(二)社会关系管理 | 第22-25页 |
(三)社会问题管理 | 第25-27页 |
(四)社会风险管理 | 第27-28页 |
二、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特点 | 第28-32页 |
(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第28-29页 |
(二)高度统筹纵览全局 | 第29页 |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29-31页 |
(四)加大力度执行彻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时代运用 | 第32-39页 |
一、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 第32-34页 |
(一)统筹全局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 第32-33页 |
(二)全局指导实现社会关系和谐有序 | 第33页 |
(三)有针对性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33-34页 |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根本任务 | 第34-35页 |
(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34-35页 |
(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 第35页 |
三、全面改善干群关系 | 第35-37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以解决干群矛盾 | 第35-36页 |
(二)坚持群众路线以解决群体性事件 | 第36-37页 |
(三)以涤清正气为目的改善社会风气 | 第37页 |
四、动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 第37-39页 |
(一)在法治的基础上实现公民参与制度化 | 第37页 |
(二)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满足劳动者需求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