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1.2.1 抑郁症的病理学研究及神经影像学概述 | 第8-9页 |
1.2.2 P300在脑功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 第9-12页 |
1.2.3 相位同步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P300波峰峰值的ANOVA分析 | 第18-26页 |
2.1 被试的选择及实验设计 | 第18-20页 |
2.1.1 受试者选取 | 第18-19页 |
2.1.2 实验的设计 | 第19-20页 |
2.2 脑电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0-22页 |
2.3 P300幅值的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2.3.1 不同因素的定义 | 第22页 |
2.3.2 差异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 结果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抑郁症患者P300波相同步特征的提取与分析 | 第26-38页 |
3.1 相同步分析 | 第26-32页 |
3.1.1 相同步指数的计算 | 第27-29页 |
3.1.2 样本T检验 | 第29-32页 |
3.2 计算相关系数R | 第32-33页 |
3.3 相位差分布 | 第33-35页 |
3.4 聚类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不同频率成分的聚类结果及分析 | 第38-48页 |
4.1 各频率段聚类簇的拓扑结构 | 第38-44页 |
4.1.1 delta波段相同步聚类簇 | 第38-39页 |
4.1.2 theta波段相同步聚类簇 | 第39-41页 |
4.1.3 alpha波段相同步聚类簇 | 第41-43页 |
4.1.4 beta波段相同步聚类簇 | 第43-44页 |
4.2 结果讨论 | 第44-47页 |
4.2.1 抑郁症患者功能性连接的数目和强度 | 第45-46页 |
4.2.2 抑郁症患者P300相同步脑功能连接的拓扑结构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总结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