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基于牧原股份的案例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1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2.1.1 盈余管理定义 | 第18页 |
2.1.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2 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第19-23页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0-22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22页 |
2.2.4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22-23页 |
3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手段 | 第23-28页 |
3.1 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动因 | 第23-24页 |
3.1.1 会计准则等法规的不完善 | 第23页 |
3.1.2 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 | 第23-24页 |
3.1.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24页 |
3.2 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观动因 | 第24-25页 |
3.3 IPO公司一般盈余管理类型与手段 | 第25-27页 |
3.3.1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 | 第25-26页 |
3.3.2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牧原股份IPO盈余管理动因与手段 | 第28-42页 |
4.1 企业简介 | 第28-30页 |
4.1.1 牧原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 第28-30页 |
4.1.2 选择分析牧原股份的理由 | 第30页 |
4.2 盈余管理模型与实证结果 | 第30-34页 |
4.2.1 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30-32页 |
4.2.2 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32-34页 |
4.3 牧原股份IPO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34-39页 |
4.3.1 利用毛利率 | 第34-35页 |
4.3.2 利用主营业务收入 | 第35-36页 |
4.3.3 利用关联交易 | 第36-38页 |
4.3.4 利用自然人客户虚增收入 | 第38-39页 |
4.4 牧原股份IPO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 第39-41页 |
4.4.1 取得更好的上市条件 | 第40页 |
4.4.2 融资动机 | 第40-41页 |
4.4.3 报酬动机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牧原股份IPO盈余管理的影响与建议 | 第42-47页 |
5.1 牧原股份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 第42-44页 |
5.1.1 误导中介机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 第42-43页 |
5.1.2 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 第43页 |
5.1.3 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 第43-44页 |
5.2 抑制IPO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5.2.1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与法规 | 第44页 |
5.2.2 强化监督证券市场 | 第44-45页 |
5.2.3 加强中介机构的作用 | 第45页 |
5.2.4 完善公司内控制度 | 第45-46页 |
5.2.5 提高参与者专业能力 | 第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