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之“饰”—论首饰设计中的虚实表达与禅寂之美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隐文化 | 第13-28页 |
2.1 隐文化的概述 | 第13-17页 |
2.1.1 隐文化的内涵 | 第13页 |
2.1.2 隐士及魏晋风度 | 第13-14页 |
2.1.3 隐士的审美观 | 第14-17页 |
2.2 隐文化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1 虚实含蓄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2 大成若缺的特征 | 第18页 |
2.2.3 隐喻思维特征 | 第18-19页 |
2.3 隐文化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 | 第19-25页 |
2.3.1 艺术设计领域 | 第19-21页 |
2.3.2 宝石与材料领域 | 第21-24页 |
2.3.3 涂面文化 | 第24-25页 |
2.3.4 基因组成与生命保护 | 第25页 |
2.4 隐文化与现代人的关系 | 第25-28页 |
2.4.1 共同的社会问题 | 第25-27页 |
2.4.2 隐文化的可借鉴性 | 第27-28页 |
第3章 隐风格首饰的特征 | 第28-42页 |
3.1 隐文化与隐风格首饰 | 第28-29页 |
3.2 隐风格首饰的要素 | 第29-34页 |
3.2.1 多元材料与肌理要素 | 第29-31页 |
3.2.2 恬静自然的色彩要素 | 第31-32页 |
3.2.3 刚柔并施的造型与工艺 | 第32-34页 |
3.2.4 佩戴与展示要素 | 第34页 |
3.3 隐风格首饰的设计题材 | 第34-39页 |
3.3.1 园林设计题材 | 第34-38页 |
3.3.2 自然设计题材 | 第38页 |
3.3.3 生活设计题材 | 第38-39页 |
3.4 隐风格首饰的设计方法 | 第39-41页 |
3.4.1 创意思维的设计方法 | 第39-40页 |
3.4.2 多元材质配置的方法 | 第40页 |
3.4.3 构成形式的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3.5 隐风格首饰的性格 | 第41-42页 |
第4章 禅寂在隐风格首饰中的设计审美表现 | 第42-52页 |
4.1 禅寂与隐风格 | 第42页 |
4.2 师法自然的设计风格 | 第42-44页 |
4.2.1 任进与柔软的力量 | 第42-43页 |
4.2.2 大树珠宝的水墨情怀 | 第43页 |
4.2.3 张咔咔的仙境禅瑞 | 第43-44页 |
4.3 日式和风的审美表现 | 第44-46页 |
4.3.1 无名与弥新的审美表现 | 第44-45页 |
4.3.2 宅寂与朴静之美 | 第45-46页 |
4.4 物我两忘的禅寂首饰创作 | 第46-48页 |
4.4.1 虚静下的清高 | 第46页 |
4.4.2 痴怪的神思物化 | 第46-48页 |
4.5 禅寂的假象与简约首饰 | 第48-49页 |
4.6 隐风格在当代首饰中的表现 | 第49-52页 |
第5章 隐风格首饰的社会认知 | 第52-60页 |
5.1 调查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52-56页 |
5.2 调查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56-60页 |
第6章 隐风格首饰的创作实例 | 第60-68页 |
6.1“异艺”的主题设计之造型表现 | 第61-63页 |
6.2“异艺”的主题设计之色彩表现 | 第63-65页 |
6.3“异艺”的主题设计之肌理表现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附表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