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主要概念 | 第13-16页 |
·生态补偿 | 第13-14页 |
·生态名县建设 | 第14-15页 |
·政府作为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文本逻辑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间生态补偿:问题、理论与探索 | 第22-36页 |
·区域间发展生态补偿的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 第25-29页 |
·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 | 第25-27页 |
·国内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 | 第27-29页 |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实践探索 | 第29-35页 |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第29-32页 |
·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与生态补偿 | 第36-46页 |
·郁南县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自然生态环境 | 第36-37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7-38页 |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的意义 | 第38-39页 |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与生态补偿关系 | 第39-41页 |
·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生态补偿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探讨 | 第46-57页 |
·利益主体 | 第46-48页 |
·制约因素 | 第48-51页 |
·补偿标准 | 第51-53页 |
·制度建设与完善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郁南县“生态名县”建设中的生态补偿的政府作为 | 第57-65页 |
·理念与规划 | 第57-59页 |
·具体作为 | 第59-64页 |
·提升县域生态补偿的自我“造血”功能 | 第60-62页 |
·提升县域生态补偿的外在“输血”功能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