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4-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1 绪论第15-3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第30-33页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0-32页
        1.3.2 研究思路第32-33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33-34页
        1.4.1 创新之处第33页
        1.4.2 存在不足第33-34页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起点第34-54页
    2.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第34-36页
    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第36-42页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42-43页
    2.4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第43-45页
    2.5 跨国公司理论第45-48页
    2.6 产业国际化相关研究第48-54页
3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格局及发展趋势第54-80页
    3.1 电子信息产业第54-56页
        3.1.1 信息产业第54-55页
        3.1.2 信息技术产业第55页
        3.1.3 电子信息产业界定第55-56页
    3.2 国际化战略:静态比较优势与动态比较优势第56-62页
        3.2.1 固化比较优势与提升比较优势第56-60页
        3.2.2 国际化方向: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化第60-62页
    3.3 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国际化选择第62-65页
        3.3.1 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第62-64页
        3.3.2 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第64-65页
    3.4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特征与作用第65-75页
        3.4.1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国际格局第65-66页
        3.4.2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基本特征第66-70页
        3.4.3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第70-75页
    3.5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第75-80页
        3.5.1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的必要性第75-76页
        3.5.2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第76-80页
4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电子信息产业第80-106页
    4.1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第80-84页
        4.1.1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构成第80-81页
        4.1.2 “微笑曲线”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描述第81-82页
        4.1.3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第82-84页
    4.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第84-87页
        4.2.1 1949-1978:相对封闭阶段第84页
        4.2.2 1978-1990:初步接轨世界市场第84-85页
        4.2.3 1990-2001:“以市场换技术”参与全球分工第85-86页
        4.2.4 2001至今:“走出去”初步迈向国际市场第86-87页
    4.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现状第87-92页
        4.3.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第87-88页
        4.3.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第88-92页
    4.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第92-102页
        4.4.1 “大进大出”占对外贸易绝对比重第92-95页
        4.4.2 外商投资成为产业发展主要力量第95-98页
        4.4.3 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对赡贸易主要形式第98-100页
        4.4.4 以产品制造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第100-101页
        4.4.5 出口导向型战略初步确立全球分工地位第101-102页
    4.5 主要问题第102-106页
        4.5.1 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固化极易形成分工锁定第102-103页
        4.5.2 生产投资:国内外市场失衡增加产业不稳定性第103-104页
        4.5.3 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第104-106页
5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测度及实证研究第106-134页
    5.1 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构建第106-115页
        5.1.1 指标选取第106页
        5.1.2 Pearl模型、Compertz模型解释第106-108页
        5.1.3 模型参数求解第108-109页
        5.1.4 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周期实证第109-112页
        5.1.5 电子信息产业生命曲线第112-115页
    5.2 国际化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第115-119页
        5.2.1 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第116-117页
        5.2.2 对外贸易国际化指标第117页
        5.2.3 生产投资国际化指标第117-118页
        5.2.4 科技合作国际化指标第118-119页
    5.4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评价第119-134页
        5.4.1 测度方法第119-121页
        5.4.2 国际化水平测度第121-132页
        5.4.3 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第132-134页
6 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典型特征与策略第134-152页
    6.1 美国:以核心技术主导全球产业链第134-138页
        6.1.1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第134-135页
        6.1.2 以原始技术创新抢占高端业务第135-137页
        6.1.3 实施标准化战略并保护知识产权第137-138页
        6.1.4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第138页
    6.2 日本:“精益制造”突出质量服务第138-141页
        6.2.1 全力捕捉先进技术第139页
        6.2.2 实施高效国际分工体制第139-140页
        6.2.3 以优质取胜第140-141页
    6.3 韩国:技术创新的后来居上第141-143页
        6.3.1 建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第142页
        6.3.2 选择和培育本国信息主导产业第142-143页
        6.3.3 完善基础设施及外部环境建设第143页
    6.4 中国台湾:抓住产业转移成功实现升级第143-146页
        6.4.1 以PC制造业为切入口承接产业转移第144-145页
        6.4.2 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第145-146页
        6.4.3 大力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第146页
    6.5 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为发展特色第146-148页
        6.5.1 实施软件服务外包的出口导向策略第146-147页
        6.5.2 强化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第147-148页
        6.5.3 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第148页
        6.5.4 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第148页
    6.6 经验与启示第148-152页
        6.6.1 以国家意志推动产业发展第149页
        6.6.2 选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和重点第149-150页
        6.6.3 积极参与产业国际分工第150-151页
        6.6.4 重视产业人才培养第151-152页
7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战略构建第152-165页
    7.1 战略实施环境分析第152-154页
        7.1.1 优势与劣势第152-153页
        7.1.2 机遇与挑战第153-154页
    7.2 战略目标第154-155页
        7.2.1 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第154-155页
        7.2.2 核心技术和标准控制上实现突破第155页
    7.3 战略路径第155-160页
        7.3.2 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第155-157页
        7.3.3 OEM-ODM-OBM创新升级第157-160页
    7.4 战略措施第160-165页
        7.4.1 以出口为导向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去”第160-161页
        7.4.2 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161页
        7.4.3 升级加工制造业并促进核心基础产业发展第161-162页
        7.4.4 以软件产业为着力点提升在价值链中战略地位第162-163页
        7.4.5 增强信息服务业作为产业增长的引擎作用第163-164页
        7.4.6 打造良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环境第164-165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5-167页
    8.1 主要结论第165页
    8.2 研究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5页
求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75-176页
后记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视化大数据的城市徒步路径环境研究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铁路异物侵限检测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