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喜民抢劫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8页 |
一、贺喜民抢劫案简介与评析 | 第8-11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8-9页 |
(二) 裁判理由 | 第9页 |
(三) 争议焦点 | 第9-10页 |
小结 | 第10-11页 |
二、事后抢劫罪的概念与性质 | 第11-16页 |
(一) 事后抢劫罪概述 | 第11-12页 |
(二) 事后抢劫罪的性质 | 第12-15页 |
1. 注意规定 | 第13-14页 |
2. 法律拟制 | 第14-15页 |
(三) 立法目的 | 第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三、事后抢劫罪的成立条件 | 第16-24页 |
(一)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 | 第16-18页 |
1. 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包含预备犯 | 第16-17页 |
2. 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包含未遂形态 | 第17-18页 |
3. 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要求达到数额较大 | 第18页 |
(二) 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 第18-21页 |
1. 如何理解“当场” | 第18-19页 |
2. 如何理解暴力、胁迫的程度 | 第19-20页 |
3. 暴力、胁迫的对象 | 第20-21页 |
(三) 具有特定目的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四、事后抢劫中“当场”的认定 | 第24-28页 |
(一) 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24-25页 |
(二) 日本的判例与学说 | 第25-26页 |
(三) 对“当场”的认定 | 第26页 |
(四) 贺喜民案“当场”的分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