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一、第三人侵权致人工伤损害赔偿案例及分析 | 第7-10页 |
(一) 案件基本情况 | 第7-8页 |
(二) 法院的认定和判决结果 | 第8-9页 |
(三) 案例的争议焦点及法理分析 | 第9-10页 |
二、第三人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法理分析 | 第10-15页 |
(一) 工伤损害中第三人的侵权责任界定 | 第10页 |
(二) 工伤保险的一般理解 | 第10-11页 |
1、工伤的概念 | 第10-11页 |
2、工伤保险的概念 | 第11页 |
(三) 对第三人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法理分析 | 第11-15页 |
1、二者基于不同的请求权和制度价值 | 第11-12页 |
2、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和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3、二者赔偿范围和救济程序不同 | 第13-15页 |
三、国外四种竞合适用模式与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 | 第15-21页 |
(一) 国外的四种适用模式 | 第15-16页 |
1、替代模式 | 第15页 |
2、选择模式 | 第15页 |
3、补充模式 | 第15-16页 |
4、兼得模式 | 第16页 |
(二) 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 | 第16-21页 |
1、《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的相关条文 | 第17页 |
2、《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条文 | 第17-18页 |
3、《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条文 | 第18页 |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条文 | 第18-19页 |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条文 | 第19页 |
6、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19-21页 |
四、部分兼得模式的定义及我国现阶段适用部分兼得模式的理由 | 第21-27页 |
(一) 部分兼得模式的定义 | 第21-23页 |
(二) 适用部分兼得模式的理由 | 第23-27页 |
五、对我国第三人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适用关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 第27-30页 |
(一) 立法建议 | 第27-28页 |
(二) 完善我国工伤保险配套制度 | 第28页 |
(三) 民事赔偿与工伤补偿的衔接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