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 1.1 消渴病 | 第14-15页 |
| 1.2 眩晕 | 第15-16页 |
| 1.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 第16-17页 |
| 1.4 朝医四象医学 | 第17-18页 |
| 1.5 消渴的朝医治疗 | 第18页 |
| 1.6 清肺泻肝汤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0-23页 |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23-32页 |
| 3.1 研究资料来源 | 第23-26页 |
| 3.2 诊断标准 | 第26-29页 |
| 3.3 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 第29-30页 |
| 3.4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3.5 疗效判定方法 | 第31页 |
|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观察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 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记分比较 | 第32页 |
| 4.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32页 |
| 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的变化比较 | 第32-33页 |
|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比较 | 第33-34页 |
|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的变化比较 | 第34页 |
| 4.6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34页 |
| 4.7 安全性观察 | 第34-35页 |
| 4.8 不良反应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36-40页 |
| 5.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 第36页 |
| 5.2 马来酸依那普利的选择依据 | 第36-37页 |
| 5.3 二甲双胍片的选择依据 | 第37页 |
| 5.4 清肺泻肝汤的选择依据 | 第37-38页 |
| 5.5 方药组成及药理分析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6.1 降低中医证候记分,改善临床症状 | 第40页 |
| 6.2 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第40页 |
| 6.3 降低收缩压与舒张压 | 第40页 |
| 6.4 调节脂代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综述 | 第42-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