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概述 | 第18-26页 |
一、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内涵界定 | 第18页 |
二、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特点 | 第18-20页 |
(一) “软信息”获取是关键 | 第18-19页 |
(二) 长期合作是前提 | 第19-20页 |
(三) 全方位服务是途径 | 第20页 |
三、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作用 | 第20-26页 |
(一)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 第20-21页 |
(二) 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 第21页 |
(三) 降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 第21-23页 |
(四) 改善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 | 第23-24页 |
(五) 提高小微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6-33页 |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 第26-28页 |
二、小微企业缺乏诚信引发违约风险 | 第28-29页 |
三、关系型贷款地域和行业分布过于集中 | 第29-30页 |
四、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 第30-31页 |
五、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主观性较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收益分析 | 第33-38页 |
一、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二、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一) 小微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二) 商业银行风险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35页 |
三、模型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8-39页 |
二、固有的风险转移方法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一) 弱化借贷双方的紧密关系 | 第39页 |
(二) 引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 第39-40页 |
三、风险转移双方信息不对称 | 第40-41页 |
(一) 第三方机构难以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 | 第40-41页 |
(二) 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 | 第41页 |
四、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成本高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的措施 | 第43-51页 |
一、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一) 明确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信贷流程 | 第43-44页 |
(二) 完善信贷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 | 第44页 |
二、创新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方法 | 第44-48页 |
(一) 加强同业合作 | 第44-45页 |
(二) 促进保证人担保 | 第45-46页 |
(三) 运用资产证券化 | 第46-47页 |
(四) 引入信用衍生工具 | 第47-48页 |
三、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 第48-49页 |
(一) 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 第48页 |
(二) 提高信贷资产的信用评级 | 第48-49页 |
四、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 | 第49-5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