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 第11-12页 |
·广州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提高与开放空间不足 | 第12-13页 |
·当前对公园免费开放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关于公园免费开放的研究 | 第14-15页 |
·省内关于公园免费开放的研究 | 第15页 |
·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广州公园免费开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30页 |
·公园免费开放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出台过程 | 第18页 |
·公园免费开放与市民生活、活动 | 第18-22页 |
·公园的基本功能 | 第18-19页 |
·公园与市民生活方式 | 第19页 |
·市民在公园的活动类型 | 第19-20页 |
·公园免费开放后的改变 | 第20-22页 |
·公园免费开放发展变迁的特性 | 第22-24页 |
·由封闭转向开放 | 第22-23页 |
·更注重游客的参与性 | 第23页 |
·内容形式呈多元化趋势 | 第23-24页 |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9页 |
·免费开放的现状 | 第24-26页 |
·公园进园人群分析 | 第26-27页 |
·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的调研分析 | 第30-50页 |
·公众对公园免费开放前、开放后管理评价的问卷调查 | 第30-38页 |
·公众对公园免费开放前管理评价问卷调查 | 第30-33页 |
·公众对公园免费开放后管理评价问卷调查 | 第33-38页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38-39页 |
·改造前期调研 | 第39-43页 |
·公园概况 | 第39-41页 |
·区位环境 | 第41页 |
·与周边环境关系 | 第41-42页 |
·使用功能 | 第42页 |
·使用人群 | 第42-43页 |
·实地调查分析 | 第43-49页 |
·公园路网分析 | 第43-44页 |
·绿化现状分析 | 第44-47页 |
·水系分析 | 第47页 |
·基础设施分析 | 第47-48页 |
·分析小结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的管理方式转变 | 第50-61页 |
·公园的公共物品性质 | 第50页 |
·免费开放前作为混合产品的公园 | 第50页 |
·免费开放后作为纯公共产品的公园 | 第50页 |
·公园开放的管理机制 | 第50-53页 |
·广州公园经营管理体制 | 第51页 |
·广州公园的财政性质 | 第51页 |
·广州公园管理体制改革新目标 | 第51-52页 |
·广州流花湖公园的管理体制 | 第52-53页 |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的管理原则与策略转变 | 第53-60页 |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管理的原则 | 第53-55页 |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管理的策略 | 第55-59页 |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的相关规范与要求 | 第59-60页 |
·对公园服务性点档经营问题管理的思考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流花湖公园免费开放后的改造策略研究 | 第61-75页 |
·公园免费开放后的改造理论 | 第61-62页 |
·生态园林理论 | 第61页 |
·城市大园林的理论 | 第61页 |
·游客需求动力理论 | 第61-62页 |
·改造目标 | 第62-63页 |
·体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 第62页 |
·合理调整公园活动空间 | 第62-63页 |
·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公园景观和设施,建安全舒适的公园 | 第63页 |
·改造原则 | 第63-65页 |
·尊重现状原则 | 第63-64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64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64页 |
·时代性原则 | 第64-65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65页 |
·具体要素改造 | 第65-72页 |
·园路改造 | 第65-66页 |
·植物景观改造 | 第66-69页 |
·水体改造 | 第69-70页 |
·设施改造 | 第70-71页 |
·给排水、电气、标识牌、视频改造 | 第71-72页 |
·改造中如何提升公园文化内涵的思考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