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49页 |
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国内有微生物产生的油脂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际微生物油脂研究生产状况 | 第16-17页 |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 第17页 |
2 产油微生物 | 第17-21页 |
·产油脂微生物必备条件 | 第17-18页 |
·微生物发酵产油脂的优势 | 第18页 |
·产油脂微生物种类 | 第18-21页 |
3 微生物油脂的组成和应用 | 第21-23页 |
·产油脂微生物的油脂组成特点 | 第21-23页 |
·微生物油脂的应用 | 第23页 |
4 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途径及调节机理 | 第23-28页 |
·脂肪酸合成的原料——乙酰-CoA 和NADPH | 第24-25页 |
·脂肪酸的胞内合成 | 第25-26页 |
·真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 第26-28页 |
·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 | 第28页 |
5 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的因素 | 第28-32页 |
·菌种 | 第28-29页 |
·碳源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29页 |
·氮源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29页 |
·培养基碳氮比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0页 |
·pH 值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0页 |
·通气量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0页 |
·培养时间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0-31页 |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31页 |
·其他因素对油脂合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6 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基本工艺 | 第32-37页 |
·微生物油脂的生产原料 | 第32-34页 |
·微生物发酵产油的培养方法 | 第34-35页 |
·菌体的预处理及油脂提取 | 第35-37页 |
7 固定化技术 | 第37-44页 |
·固定化技术的概述 | 第38页 |
·固定化细胞特性和不足 | 第38-39页 |
·固定化细胞的几种方式 | 第39-40页 |
·固定化细胞载体材料 | 第40-42页 |
·固定化细胞的成型 | 第42-43页 |
·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 第43-44页 |
8 菊粉酶研究和其基因克隆表达 | 第44-46页 |
·菊粉酶 | 第44页 |
·产菊粉酶的微生物 | 第44-45页 |
·菊粉基因大小和特性 | 第45-46页 |
·菊粉酶基因表达研究 | 第46页 |
9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46-49页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46-47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第二章 胶红酵母发酵菊粉水解产物产油脂条件的研究 | 第49-69页 |
1 前言 | 第4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6页 |
·菌种 | 第49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9-52页 |
·方法 | 第52-5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胶红酵母菌株TJY15a 生长曲线 | 第56-57页 |
·不同碳源及其浓度对菌体生长和油脂合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菊芋的成分分析 | 第58-59页 |
·不同氮源对菌体生长及油脂合成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不同接种量对菌体生长及油脂合成的影响 | 第61-62页 |
·菊芋和菊粉水解液分批发酵 | 第62-64页 |
·菊芋水解液为碳源补料分批发酵 | 第64-65页 |
·以菊芋水解物为碳源在发酵罐分批和补料发酵实验 | 第65-66页 |
·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利用游离产油脂酵母和固定化产菌粉酶酵母联合培养直接转化利用菊糖产油脂的研究 | 第69-83页 |
1 前言 | 第69-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菌种 | 第70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73页 |
·成球稳定性实验 | 第73-76页 |
·甲壳素实验 | 第76页 |
·不同包埋量结果 | 第76-78页 |
·固定化培养产酶曲线 | 第78-79页 |
·菊粉为原料固定化联合培养 | 第79页 |
·菊芋水解液固定化培养发酵 | 第79-80页 |
·菊芋水解液发酵罐实验 | 第80-81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菊粉酶基因在油脂酵母中的表达及油脂生产的研究 | 第83-111页 |
1 前言 | 第83-8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4-96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84-85页 |
·培养基和试剂及仪器 | 第85-87页 |
·实验方法 | 第87-9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0页 |
·质粒pMD18-T 提取 | 第96-97页 |
·菊粉酶基因的克隆与检测 | 第97-99页 |
·NOT I 酶切PINA1317-INU1 转化质粒 | 第99-100页 |
·解脂亚罗威亚酵母突变株的筛选 | 第100页 |
·重组子筛选及验证 | 第100-102页 |
·转化子产酶和产油曲线 | 第102-104页 |
·转化子Z31 碳源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转化子氮源的选择和C/N 确定 | 第105-106页 |
·转化子在产油培养上生长和产油曲线 | 第106-107页 |
·以菊粉和菊芋提取物为原料发酵实验 | 第107-108页 |
·油脂的脂肪酸分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总结与创新点 | 第111-113页 |
总结 | 第111-112页 |
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附 录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