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47页 |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3-21页 |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简介 | 第13-14页 |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1.1.3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 第15-18页 |
| 1.1.4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18-21页 |
| 1.2 钒系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简介 | 第21-31页 |
| 1.2.1 钒系氧化物材料用作正极材料 | 第22-28页 |
| 1.2.2 钒系氧化物材料用作负极材料 | 第28-31页 |
|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 1.4 参考文献 | 第33-47页 |
| 第2章 V_2O_5微米花状结构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47-63页 |
| 2.1 引言 | 第47-48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2.2.1 样品制备 | 第48页 |
| 2.2.2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 2.2.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49页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 2.3.1 产物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 第49-53页 |
| 2.3.2 产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53-5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2.5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第3章 表面无定形含缺陷正钒酸锂Li_3VO_(4-δ)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63-77页 |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 3.2.1 样品制备 | 第64页 |
| 3.2.2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 3.2.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65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 3.3.1 产物的物相和表面分析 | 第65-69页 |
| 3.3.2 产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69-7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3.5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第4章 Li_3VO_4多孔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77-91页 |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 4.2.1 样品制备 | 第78页 |
| 4.2.2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78-79页 |
| 4.2.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79页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 4.3.1 产物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 第79-82页 |
| 4.3.2 产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82-8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4.5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5页 |
| 附件 | 第95-108页 |
| 附表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