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引言 | 第12页 |
·土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原型观测方法 | 第13-14页 |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模型实验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工作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工作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三个地震反应计算程序简介 | 第18-26页 |
·引言 | 第18页 |
·SHAKE91 程序简介 | 第18-20页 |
·SHAKE91 计算原理 | 第18-19页 |
·SHAKE91 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19-20页 |
·SHAKE91 程序的主要修正 | 第20页 |
·LSSRLI-1 程序简介 | 第20-22页 |
·线弹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第20-22页 |
·非完全弹性土层的稳态地震反应 | 第22页 |
·非线性土层暂态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解法 | 第22页 |
·NERA程序简介 | 第22-26页 |
·NERA程序计算原理 | 第23-24页 |
·NERA程序计算的主要步骤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土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26-50页 |
·引言 | 第26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26-27页 |
·场地资料的分类 | 第27-28页 |
·非线性程序对比 | 第28-33页 |
·分析得出结果对比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加速度与位移随深度变化分析与拟合 | 第33-49页 |
·场地分布情况 | 第33页 |
·拟合的依据与方法介绍 | 第33-38页 |
·拟合的曲线与方程 | 第38-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振动台试验设计 | 第50-64页 |
·引言 | 第50页 |
·模型箱的设计 | 第50-52页 |
·相似比确定 | 第52-54页 |
·相似理论及原则 | 第52页 |
·动力相似准则的确定 | 第52页 |
·试验土的相似比 | 第52-53页 |
·结构模型的相似比 | 第53-54页 |
·结构配重的确定 | 第54-55页 |
·模型的制备 | 第55-57页 |
·土的制备 | 第55-56页 |
·结构模型的制备 | 第56-57页 |
·设备介绍与传感器布置 | 第57-60页 |
·设备及仪器的介绍 | 第57-58页 |
·传感器布置 | 第58-60页 |
·加载方案 | 第60-64页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86页 |
·引言 | 第64页 |
·结构与模型箱的自振频率 | 第64-65页 |
·宏观现象 | 第65页 |
·孔隙水压力时程 | 第65-68页 |
·场地的动力特性对比 | 第68-69页 |
·场地在土刚度变化的动力响应对比 | 第69-75页 |
·加速度时程与放大系数 | 第69-72页 |
·频谱响应对比 | 第72-75页 |
·场地土层刚度变化对地下结构抗震反应的相互影响 | 第75-84页 |
·地下结构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6-80页 |
·土刚度变化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 第8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二维有限元简要分析 | 第86-110页 |
·引言 | 第86页 |
·ABAQUS简介 | 第86-87页 |
·ABAQUS的建模 | 第87-90页 |
·土的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第87-88页 |
·混泥土的损伤塑性本构模型 | 第88页 |
·岩土工程的边界条件选择 | 第88-9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90-93页 |
·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3-108页 |
·不同场地条件下地表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93-96页 |
·砂土薄夹层位置对地表加速度的影响 | 第96-98页 |
·不同场地条件下结构加速度反应对比分析 | 第98-102页 |
·砂土薄夹层位置对结构加速度反应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不同场地条件下结构应变的反应分析 | 第106-107页 |
·砂土薄夹层位置对结构应变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论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0-112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