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筑地震破坏调查与抗震设计实践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24页 |
1.4.1 国内建筑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2 地震的破坏机理与常见震害调研 | 第28-58页 |
2.1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机制 | 第28-30页 |
2.2 地震的破坏形式 | 第30-31页 |
2.3 震区主要结构形式建筑的常见震害调查 | 第31-55页 |
2.3.1 木结构建筑破坏 | 第33-37页 |
2.3.2 砖混结构建筑破坏 | 第37-44页 |
2.3.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破坏 | 第44-50页 |
2.3.4“混合”结构建筑破坏 | 第50-55页 |
2.4 局部地形对建筑抗震的影响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 | 第58-96页 |
3.1 抗震概念设计 | 第58-62页 |
3.1.1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 第60页 |
3.1.2 足够的结构冗余度 | 第60-61页 |
3.1.3 平面与竖向刚度布置 | 第61-62页 |
3.2 群体建筑布局 | 第62-65页 |
3.2.1 行列式布局 | 第63页 |
3.2.2 围合式布局 | 第63-64页 |
3.2.3 台地式布局 | 第64-65页 |
3.3 建筑体型和抗震设计 | 第65-70页 |
3.3.1 空间体量与布局 | 第65-67页 |
3.3.2 建筑的高宽比与长宽比 | 第67-68页 |
3.3.3 对称与均衡 | 第68-69页 |
3.3.4 竖向收进的体型变化 | 第69-70页 |
3.4 建筑平面与抗震设计 | 第70-77页 |
3.4.1 平面布局与抗震设计 | 第70-72页 |
3.4.2 平面设计与结构布置 | 第72-74页 |
3.4.3 建筑人流疏散设计 | 第74-77页 |
3.5 建筑立面与抗震设计 | 第77-84页 |
3.5.1 立面的虚实与抗震设计 | 第78-80页 |
3.5.2 立面的凹凸与抗震设计 | 第80-83页 |
3.5.3 立面的比例与抗震设计 | 第83页 |
3.5.4 立面的对称性与抗震设计 | 第83-84页 |
3.6 建筑结构与抗震设计 | 第84-90页 |
3.6.1 结构构思论与建筑设计 | 第84-85页 |
3.6.2 砖混结构 | 第85-86页 |
3.6.3 木结构 | 第86-87页 |
3.6.4 夯土结构 | 第87-89页 |
3.6.5 钢筋混凝土结构 | 第89-90页 |
3.7 建筑细部与抗震设计 | 第90-94页 |
3.7.1 入口部位 | 第90-91页 |
3.7.2 屋顶部分 | 第91-92页 |
3.7.3 其他细节设计 | 第92-9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4 震区建筑抗震设计策略 | 第96-120页 |
4.1 建筑抗震设计的目标 | 第96-97页 |
4.2 建筑设计之下的抗震设计流程 | 第97-101页 |
4.2.1 确定设防参数 | 第98页 |
4.2.2 场地选址 | 第98-99页 |
4.2.3 建筑设计 | 第99-101页 |
4.2.4 结构计算与抗震细部构造措施 | 第101页 |
4.3 抗震规范约束下的建筑创作 | 第101-116页 |
4.3.1 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解 | 第101-102页 |
4.3.2 基于抗震规范的建筑创新 | 第102-103页 |
4.3.3 避震空间设计 | 第103-105页 |
4.3.4 抗震结构创新 | 第105-112页 |
4.3.5 建筑材料创新利用 | 第112-116页 |
4.4 审美与文脉 | 第116-11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5 抗震设计实践—芦山县龙门乡工程设计 | 第120-134页 |
5.1 背景及概述 | 第120-123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120-121页 |
5.1.2 项目概况 | 第121页 |
5.1.3 现状分析 | 第121-123页 |
5.2 总平面设计 | 第123-125页 |
5.3 建筑体型 | 第125-126页 |
5.4 建筑结构 | 第126-127页 |
5.5 建筑平面设计 | 第127-130页 |
5.6 建筑立面设计 | 第130-13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 结语 | 第134-136页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1.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4页 |
6.1.2 论文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2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2页 |
附录 | 第142-159页 |
芦山县龙门乡核心区工程设计时间节点 | 第142-146页 |
芦山县调研实录 | 第146-148页 |
芦山县龙门乡核心区工程设计施工过程 | 第148-152页 |
图录 | 第152-157页 |
表录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