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含能配合物的发展 | 第10-11页 |
| 1.2 四唑含能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5-氨基四唑 | 第12-13页 |
| 1.2.2 5-硝基四唑 | 第13页 |
| 1.2.3 1,5-二氨基四唑 | 第13-14页 |
| 1.2.4 5,5-偶氮四唑 | 第14-16页 |
| 1.3 偶氮四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16-18页 |
| 1.3.1 在气体发生剂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1.3.2 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1.3.3 在高能炸药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页 |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2 [Cu(NH_3)_4]ATZ·2H_2O的制备 | 第20-26页 |
| 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20页 |
| 2.1.1 原料 | 第20页 |
| 2.1.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 2.1.3 主要工艺条件 | 第20页 |
| 2.2 合成路线 | 第20-21页 |
| 2.3 实验步骤 | 第21页 |
| 2.3.1 5,5’-偶氮四唑钠的合成 | 第21页 |
| 2.3.2 [Cu(NH_3)_4]ATZ·2H_2O的合成 | 第21页 |
| 2.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21-24页 |
| 2.4.1 氨水用量对形貌的影响 | 第22页 |
| 2.4.2 反应温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4.3 硫酸铜反应液加入方式对形貌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5 [Cu(NH_3)_4]ATZ·2H_2O的敏化工艺 | 第24页 |
| 2.6 废水的处理 | 第24-2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Cu(NH_3)_4]ATZ·2H_2O和[Cu(NH_3)_4]ATZ的结构表征 | 第26-35页 |
| 3.1 实验仪器及条件 | 第26页 |
| 3.2 元素分析(EA) | 第26-27页 |
| 3.3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7-28页 |
| 3.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8-30页 |
| 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34页 |
| 3.6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 4 [Cu(NH_3)_4]ATZ·2H_2O和[Cu(NH_3)_4]ATZ的性能研究 | 第35-51页 |
| 4.1 理化性能 | 第35-37页 |
| 4.1.1 [Cu(NH_3)_4]ATZ·2H_2O的形貌和流散性 | 第35-36页 |
| 4.1.2 [Cu(NH_3)_4]ATZ·2H_2O的密度 | 第36页 |
| 4.1.3 [Cu(NH_3)_4]ATZ·2H_2O的熔点 | 第36-37页 |
| 4.1.4 [Cu(NH_3)_4]ATZ·2H_2O的吸湿性 | 第37页 |
| 4.1.5 [Cu(NH_3)_4]ATZ·2H_2O的溶解度 | 第37页 |
| 4.2 热分析 | 第37-42页 |
| 4.2.1 实验仪器及条件 | 第37-38页 |
| 4.2.2 [[Cu(NH_3)_4]ATZ·2H_2O的热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 4.2.3 [Cu(NH_3)_4]ATZ的热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 4.2.4 [Cu(NH_3)_4]ATZ·2H_2O的活化能与动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 4.3 感度性能测试 | 第42-47页 |
| 4.3.1 爆发点 | 第42-44页 |
| 4.3.2 撞击感度 | 第44-45页 |
| 4.3.3 摩擦感度 | 第45-46页 |
| 4.3.4 火焰感度 | 第46页 |
| 4.3.5 静电火花感度 | 第46-47页 |
| 4.4 爆速的测试 | 第47-49页 |
| 4.5 爆容的计算 | 第49-50页 |
| 4.6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 5 [Cu(NH_3)_4]ATZ应用性能研究 | 第51-57页 |
| 5.1 作为击发药配方的性能 | 第51-52页 |
| 5.2 作为工业雷管的起爆药应用 | 第52-53页 |
| 5.3 用作半导体桥点火药 | 第53-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