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钢轨打磨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钢轨打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钢轨打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磨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于SPH法的钢轨打磨单颗磨粒磨削仿真分析 | 第18-30页 |
2.1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理论 | 第18-21页 |
2.1.1 SPH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1.2 核函数的构造 | 第19-20页 |
2.1.3 SPH计算过程 | 第20-21页 |
2.2 钢轨打磨单颗磨粒磨削仿真 | 第21-29页 |
2.2.1 磨削过程变形与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2.2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22页 |
2.2.3 材料模型 | 第22-23页 |
2.2.4 不同形状磨削 | 第23-26页 |
2.2.5 不同深度磨削 | 第26页 |
2.2.6 不同前角磨削 | 第26-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虚拟砂轮建模与钢轨打磨磨削过程仿真 | 第30-42页 |
3.1 虚拟砂轮建模过程 | 第30-34页 |
3.1.1 砂轮表面形貌的测量 | 第30-33页 |
3.1.2 虚拟砂轮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 钢轨打磨磨削过程仿真 | 第34-37页 |
3.2.1 砂轮-工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2.2 材料模型 | 第35-36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3.2.4 约束加载及接触设置 | 第37页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3.1 磨削力 | 第38-39页 |
3.3.2 打磨去除量 | 第39页 |
3.3.3 表面粗糙度 | 第39-41页 |
3.3.4 表面形貌 | 第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钢轨打磨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4.1 钢轨打磨摩擦试验机简介 | 第42-43页 |
4.1.1 试验机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4.1.2 试验机主要用途 | 第43页 |
4.2 模拟实验 | 第43-45页 |
4.2.1 砂轮与钢轨试样材料 | 第43-44页 |
4.2.2 实验参数 | 第44-45页 |
4.3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45-48页 |
4.3.1 磨削力 | 第45页 |
4.3.2 打磨去除量 | 第45-46页 |
4.3.3 表面粗糙度 | 第46-47页 |
4.3.4 表面形貌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钢轨打磨砂轮磨损仿真分析 | 第49-58页 |
5.1 砂轮磨损机理 | 第49-52页 |
5.1.1 砂轮磨损形式 | 第49-51页 |
5.1.2 砂轮磨损特征 | 第51-52页 |
5.2 钢轨打磨磨粒破碎磨损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5.2.1 磨粒破碎磨损仿真模型 | 第52页 |
5.2.2 磨粒破碎磨损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5.3 钢轨打磨磨粒磨耗磨损仿真分析 | 第54-56页 |
5.3.1 磨粒磨耗磨损仿真模型 | 第54-55页 |
5.3.2 磨粒磨耗磨损仿真结果 | 第55页 |
5.3.3 打磨参数对磨耗磨损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5.4 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