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缘起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2页 |
·微博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微博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3-14页 |
2 微博的兴起 | 第14-17页 |
·微博的涵义 | 第14页 |
·微博的产生 | 第14-15页 |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 第14页 |
·个人互联网时代——3G 时代的到来 | 第14-15页 |
·国内微博的发展概况 | 第15页 |
·二维视觉下的微博 | 第15-17页 |
·人在微博中——零门槛介入、自媒体、交互式体验 | 第15-16页 |
·信息在微博中——电报式,语录式的信息主体、群效应的辐射效果 | 第16-17页 |
3 微博掀起的信息传播革命 | 第17-21页 |
·微博信息传播的理论支撑 | 第17-19页 |
·人际交往——六度分割理论 | 第17页 |
·社会互动——场域理论 | 第17-18页 |
·信息传播——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 | 第18-19页 |
·“微力量”的构建 | 第19-20页 |
·与博客相比微博的独特所在 | 第20-21页 |
4 前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特性 | 第21-25页 |
·互联网处于边缘媒介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特性 | 第21-23页 |
·互联网日渐成熟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特性 | 第23-25页 |
5 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特性 | 第25-33页 |
·微博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呈现 | 第25-26页 |
·微博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传播特性 | 第26-29页 |
·零时差发布信息 | 第27页 |
·直播事件 | 第27页 |
·信息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 第27页 |
·多元的用户群体 | 第27-28页 |
·功能性微博的作用 | 第28页 |
·构建多元、立体的信息环境 | 第28-29页 |
·主动设置议程、参与建构事件 | 第29页 |
·微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的角色探析 | 第29-32页 |
·事件见证者——全景式呈现事件 | 第29-30页 |
·事件参与者——构建媒介事件生态 | 第30-31页 |
·事件“解决者”——助推事件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 第31-32页 |
·微博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优势 | 第32-33页 |
6 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弊端 | 第33-36页 |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缺陷 | 第33-34页 |
·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 第33页 |
·信息碎片化 | 第33-34页 |
·如何更好的发挥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 第34-36页 |
·加强微博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 | 第34页 |
·加强微博运营商对信息的提炼整合作用 | 第34页 |
·加强媒体在微博使用中的引导作用 | 第34页 |
·加强相关法律的规范和完善 | 第34-36页 |
7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