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四) 创新和不足 | 第20-22页 |
1.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 | 第22-28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 社会治理的内涵及演变 | 第22-23页 |
2. 重大事项 | 第23页 |
3. 社会稳定风险 | 第23-24页 |
4.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第24页 |
(二) 相关理论阐释 | 第24-26页 |
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5页 |
3.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5-26页 |
(三)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切实加强风险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成果 | 第26页 |
2. 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有力支点 | 第26-27页 |
3. 发挥政府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主体作用的强大保障 | 第27-28页 |
二、我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现状 | 第28-35页 |
(一)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具体做法 | 第28-33页 |
1. 重大事项的评估背景 | 第28-29页 |
2. 重大事项的风险因素 | 第29-30页 |
3. 重大事项的评估过程 | 第30-31页 |
4. 重大事项的评估内容 | 第31-33页 |
5. 重大事项的评估结果 | 第33页 |
(二)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成效 | 第33-35页 |
1. 增强了公民参与意识,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 | 第33页 |
2. 有利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的转变 | 第33-34页 |
3. 提升了决策水平,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 | 第34-35页 |
三、当前我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43页 |
(一)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1. 评估主体行政化严重,缺少多元评估主体 | 第35-36页 |
2. 评估内容同质化严重,不具有针对性 | 第36-37页 |
3. 评估过程不统一,缺乏动态跟踪评估 | 第37-38页 |
4. 评估指标过于笼统,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 | 第38-39页 |
5. 行政问责制度落实不到位, "踢皮球"现象频发 | 第39-40页 |
(二)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1. 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认识不足 | 第40页 |
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缺陷 | 第40-41页 |
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缺乏专业的人才 | 第41页 |
4.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41-42页 |
5.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支撑不足 | 第42-43页 |
四、国外有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借鉴 | 第43-47页 |
(一) 日本实施的政策评价制度 | 第43-44页 |
1. 日本实施政策评价制度的做法 | 第43-44页 |
2. 日本实施政策评价制度的经验 | 第44页 |
(二) 欧盟的食品风险评估制度 | 第44-45页 |
1. 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的做法 | 第44-45页 |
2. 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的经验 | 第45页 |
(三) 英国伦敦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 | 第45-47页 |
1. 英国伦敦城市风险评估体系的做法 | 第45-46页 |
2. 英国伦敦城市风险评估体系的经验 | 第46-47页 |
五、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政策建议 | 第47-56页 |
(一) 完善多元评估主体 | 第47-49页 |
1. 政府:依法依规组织评估工作 | 第47页 |
2. 公众: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 第47-48页 |
3. 第三方:认真独立开展评估工作 | 第48页 |
4. 人大代表:全程监督评估工作 | 第48-49页 |
5. 专家团体:充分发挥"智囊团"角色 | 第49页 |
(二) 明确评估内容 | 第49-50页 |
1. 合理确定评估原则 | 第49-50页 |
2. 科学量化评估内容 | 第50页 |
3. 完善具体的评估内容 | 第50页 |
(三) 规范评估程序 | 第50-52页 |
1. 落实前期论证阶段 | 第51页 |
2. 完善中期准备阶段 | 第51-52页 |
3. 细化后期评估阶段 | 第52页 |
(四) 加强制度建设 | 第52-54页 |
1.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 第52-53页 |
2. 建立评估信息共享机制 | 第53页 |
3. 落实风险联动机制 | 第53-54页 |
(五) 健全评估指标 | 第54-56页 |
1. 创新政治方面的风险指标 | 第54页 |
2. 细化经济方面的风险指标 | 第54页 |
3. 优化社会秩序方面的风险指标 | 第54-55页 |
4. 确定文化方面的风险指标 | 第55页 |
5. 构建生态方面的风险指标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