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当前适用中遭遇的问题 | 第11-12页 |
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构成要件方面的问题 | 第12-37页 |
(一) 对本罪客体的准确理解 | 第12-13页 |
(二) 对本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13-22页 |
1.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行为的类型和具体方式 | 第13-15页 |
2. 不作为是否构成本罪 | 第15-16页 |
3. 构成本罪是否要求必须利用了职务便利 | 第16-18页 |
4. 如何理解本罪中的“犯罪分子” | 第18-22页 |
5. 如何理解本罪中的“逃避处罚” | 第22页 |
(三) 关于本罪主体范围的界定 | 第22-34页 |
1. 本罪主体争议产生的立法背景及现状 | 第23-24页 |
2. 本罪主体的成立条件剖析 | 第24-30页 |
3. 本罪主体的范围 | 第30-34页 |
(四) 对本罪主观方面的解析 | 第34-36页 |
1. 与本罪有关的“基础案”问题 | 第34-36页 |
2. 认定本罪主观明知内容的标准 | 第36页 |
(五) 对三个案例的处理 | 第36-37页 |
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既遂形态认定问题 | 第37-39页 |
四、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39-44页 |
(一) 本罪与帮助犯的关系 | 第39-40页 |
(二) 本罪与受贿罪竞合时如何处理 | 第40-41页 |
(三) 如何区分本罪与其他类似犯罪 | 第41-44页 |
1. 本罪与窝藏、包庇罪的竞合 | 第41页 |
2. 本罪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竞合 | 第41页 |
3. 本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竞合 | 第41-42页 |
4. 本罪与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竞合 | 第42页 |
5. 本罪与放纵走私罪的竞合 | 第42页 |
6. 本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竞合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