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喷出岩(火山岩)论文

南宫山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质遗迹特征、演化及保护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页
        1.1.2 选题来源第13-14页
        1.1.3 研究价值第14-15页
    1.2 文献综述及存在的问题第15-27页
        1.2.1 火山岩地质遗迹研究第15-24页
        1.2.2 南宫山地区相关地质研究第24-27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7-28页
        1.3.1 研究目标第27-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页
    1.4 技术线路第28-29页
    1.5 创新点与完成的工作量第29-32页
        1.5.1 本文创新点第29-30页
        1.5.2 本次研究实际工作量第30-32页
第二章 区域地学背景第32-61页
    2.1 自然地理第32-36页
        2.1.1 地理区位第32页
        2.1.2 自然地势第32-34页
        2.1.3 气候特征第34-35页
        2.1.4 水文特征第35-36页
        2.1.5 土壤特征第36页
        2.1.6 动植物资源第36页
    2.2 地质遗迹景观概况第36-42页
        2.2.1 地貌景观大类第39-40页
        2.2.2 地质构造大类第40页
        2.2.3 水体景观大类第40-41页
        2.2.4 环境地质遗迹大类第41-42页
    2.3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第42-44页
        2.3.1 中新元古代时期第42-43页
        2.3.2 晚寒武世到晚奥陶纪世第43页
        2.3.3 早志留纪世至晚志留世第43页
        2.3.4 泥盆纪到白垩纪第43-44页
        2.3.5 古近纪到第四纪第44页
    2.4 构造单元及其特征第44-52页
        2.4.1 区域构造带的基本特征第45-48页
        2.4.2 区域构造带运动学特征第48-50页
        2.4.3 区域构造层划分第50-51页
        2.4.4 褶皱构造特征第51-52页
    2.5 区域地层描述第52-59页
        2.5.1 紫阳—平利地层小区第54-57页
        2.5.2 高滩—兵房街地层小区第57-59页
    2.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第61-74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61-62页
    3.2 岩相学特征及典型剖面第62-69页
        3.2.1 南宫山滔河口组岩相学特征第62-65页
        3.2.2 典型剖面特征第65-69页
    3.3 地球化学特征第69-70页
    3.4 碱性玄武岩源区特征第70-71页
        3.4.1 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成因第70-71页
        3.4.2 碱性玄武岩岩浆源区性质第71页
    3.5 碱性玄武岩岩浆演化过程第71-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火山岩地质遗迹的类型、特征和评价第74-91页
    4.1 火山岩地质遗迹类型第74-79页
        4.1.1 火山岩石类地质遗迹第75-77页
        4.1.2 火山岩崩塌类地质遗迹第77-79页
    4.2 火山岩地质遗迹的特征第79-82页
        4.2.1 火山岩地质遗迹景观特征第80-81页
        4.2.2 火山岩地质遗迹分布特征第81-82页
    4.3 火山岩地质遗迹评价第82-90页
        4.3.1 评价方法确定第82-85页
        4.3.2 确定评价对象样本矩阵第85-88页
        4.3.3 评价结果分析第88-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火山岩石类地质遗迹的形成与演化第91-112页
    5.1 形成机制第91-108页
        5.1.1 大地构造环境分析第91页
        5.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形成环境的指示第91-92页
        5.1.3 火山活动时代分析第92页
        5.1.4 古火山活动中心分析第92-96页
        5.1.5 古火山喷发方式推测第96-100页
        5.1.6 隆升剥蚀特征分析第100-108页
    5.2 演化过程第108-111页
        5.2.1 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解及褶皱基底形成第108页
        5.2.2 晚震旦世— 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演化第108-109页
        5.2.3 华力西-燕山期拆离、推覆、走滑变形演化第109-110页
        5.2.4 喜马拉雅期断块升降再造第110页
        5.2.5 第四纪时期外动力作用改造第110-111页
    5.3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火山岩崩塌类地质遗迹的形成与演化第112-131页
    6.1 形成机制第112-122页
        6.1.1 构造背景第112-117页
        6.1.2 物质基础第117-118页
        6.1.3 新构造运动第118-120页
        6.1.4 外动力条件第120-121页
        6.1.5 地形地貌条件第121-122页
    6.2 发育阶段第122-128页
        6.2.1 抬升与崩塌解体阶段第122-123页
        6.2.2 崩塌崩离阶段第123-124页
        6.2.3 崩塌垮落阶段第124-125页
        6.2.4 崩塌堆积阶段第125页
        6.2.5 崩后滑坡阶段第125-128页
    6.3 演化模式第128-130页
        6.3.1 形成过程第128-129页
        6.3.2 形成模式第129-130页
    6.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七章 地质遗迹保护第131-152页
    7.1 自然灾害分析第131-136页
        7.1.1 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第131-132页
        7.1.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132-134页
        7.1.3 地质灾害防治第134-136页
        7.1.4 其它自然灾害概况第136页
    7.2 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第136-142页
        7.2.1 保护分区划分原则第136-137页
        7.2.2 保护分区划分第137-142页
    7.3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第142-149页
        7.3.1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第142页
        7.3.2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第142-148页
        7.3.3 地质遗迹保护步骤第148-149页
    7.4 生态环境与其它景观保护第149-151页
        7.4.1 水资源环境与水体景观保护第149页
        7.4.2 生物资源保护第149-150页
        7.4.3 人文景观保护第150页
        7.4.4 生态环境保护第150-151页
    7.5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结论第152-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7页
附录第167-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不等差错保护特性的喷泉码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手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