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尺寸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7页 |
1.2.1 大倾角煤层顶板围岩控制理论 | 第11-13页 |
1.2.2 大倾角煤层区段煤柱留设理论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大倾角煤层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19-27页 |
2.1 大倾角煤层采场围岩结构特点 | 第19-21页 |
2.1.1 沿工作面走向的分布特点 | 第19-20页 |
2.1.2 沿工作面倾向的分布特点 | 第20-21页 |
2.2 大倾角煤层采场基本顶破断结构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基本顶初次破坏应力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2.2.2 基本顶周期破断应力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2.3 大倾角区段煤柱受力状况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区段煤柱破坏时期研究 | 第24-25页 |
2.3.2 区段煤柱破坏位置研究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倾角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分析 | 第27-39页 |
3.1 煤柱宽度留设的基本原则 | 第27-36页 |
3.1.1 区段煤柱塑性区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3.1.2 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确定 | 第28-32页 |
3.1.3 区段煤柱弹性区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3.1.4 区段煤柱弹性区宽度确定 | 第33-36页 |
3.2 区段煤柱煤柱宽度确定 | 第36-38页 |
3.2.1 区段煤柱宽度修正 | 第36-37页 |
3.2.2 区段煤柱宽度确定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区段煤柱合理尺寸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57页 |
4.1 模拟验证区段煤柱模型 | 第39-41页 |
4.1.1 模型设计 | 第39-41页 |
4.1.2 模型建立 | 第41页 |
4.2 模拟验证过程 | 第41-54页 |
4.3 小结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 第57-73页 |
5.1 建立正交试验 | 第57-62页 |
5.1.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5.1.2 正交试验 | 第58-62页 |
5.2 正交试验分析 | 第62-71页 |
5.2.1 极差分析 | 第62-65页 |
5.2.2 方差分析 | 第65-66页 |
5.2.3 回归分析 | 第66-69页 |
5.2.4 回归检验 | 第69-71页 |
5.2.5 煤柱宽度计算公式确定及检验 | 第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结论 | 第73-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