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外干旱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内干旱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外湿地干旱研究进展 | 第14页 |
·鄱阳湖湿地干旱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15-20页 |
·自然地理 | 第15-16页 |
·水文气象 | 第16页 |
·鄱阳湖湿地价值 | 第16-19页 |
·本文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研究区干旱发生情况 | 第20-21页 |
·十年前鄱阳湖干旱情况 | 第20页 |
·近十年鄱阳湖干旱情况 | 第20-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干旱研究的理论知识 | 第23-35页 |
·干旱的定义 | 第23页 |
·干旱的特点 | 第23-24页 |
·干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 第23-24页 |
·干旱具有确定和不确定性 | 第24页 |
·干旱具有持续性 | 第24页 |
·干旱的学科划分、指标及其等级划分 | 第24-34页 |
·气象干旱 | 第24-28页 |
·水文干旱 | 第28-29页 |
·农业干旱 | 第29-33页 |
·社会经济干旱 | 第33-34页 |
·本文采用的干旱指标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干旱遥感监测基本原理及鄱阳湖干旱指数 | 第35-49页 |
·监测的基本原理 | 第35页 |
·植被指数(NDVI) | 第35页 |
·地表温度(LST) | 第35页 |
·植被供水指数 | 第35-37页 |
·NDVI和LST的反演 | 第35-36页 |
·植被供水指数 | 第36-37页 |
·鄱阳湖干旱指数的建立 | 第37-48页 |
·数据获取、所用软件、技术路线 | 第37页 |
·植被供水指数 | 第37-44页 |
·水位指数 | 第44-46页 |
·降水距平指数 | 第46-47页 |
·鄱阳湖干旱监测综合指数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利用综合指数监测鄱阳湖干旱 | 第49-62页 |
·监测结果 | 第49-55页 |
·植被供水指数监测结果 | 第49-54页 |
·水位指数监测结果 | 第54页 |
·降水距平指数监测结果 | 第54-55页 |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 | 第55-56页 |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时间分布 | 第55-56页 |
·鄱阳湖干旱发生的空间分布 | 第56页 |
·干旱与降水、水位的相关性 | 第56-59页 |
·星子站水位情况 | 第56-57页 |
·南昌、德安、波阳降水情况 | 第57-58页 |
·VSWI监测情况 | 第58页 |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鄱阳湖干旱发生原因 | 第59-61页 |
·受降雨减少、气温升高的影响 | 第59-60页 |
·长江与"五河"水位降低的影响 | 第60页 |
·其他原因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及抗旱对策 | 第62-75页 |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 | 第62-65页 |
·鄱阳湖植被情况 | 第62页 |
·干旱指数与植被指数对比情况 | 第62-64页 |
·干旱对鄱阳湖植被影响的表现 | 第64-65页 |
·干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降低 | 第65-67页 |
·水质的年内变化 | 第65-67页 |
·水质的年际变化 | 第67页 |
·干旱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67-72页 |
·干旱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表现 | 第67-69页 |
·干旱造成候鸟数量减少 | 第69-71页 |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71-72页 |
·干旱对城市供水的影响 | 第72页 |
·鄱阳湖防旱、抗旱对策 | 第72-74页 |
·加强防旱工程措施 | 第72-73页 |
·加强抗旱能力的其它措施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和不足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