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第15-17页 |
1.2 河口生态系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7-21页 |
1.3 沉积物氮形态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5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5-28页 |
2.1.1 水体样品采集 | 第26页 |
2.1.2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26-28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2.1 试剂 | 第28-29页 |
2.2.2 仪器 | 第29页 |
2.3 营养盐测定方法 | 第29-33页 |
2.3.1 亚硝酸盐测定 | 第30-31页 |
2.3.2 硝酸盐测定 | 第31-33页 |
2.4 沉积物各形态氮测定方法 | 第33-35页 |
2.4.1 可交换氮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4.2 固定态铵的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4.3 总氮和有机氮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水体铵盐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35-45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1.1 影响因素优化实验 | 第36页 |
3.1.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第36-37页 |
3.1.3 环境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37-38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3.2.1 氧化时间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次溴酸钠氧化剂的剂量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显色剂用量的优化 | 第40-41页 |
3.2.4 优化条件下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3.2.5 小体系的线性检测范围 | 第42-43页 |
3.2.6 对实际样品的测定以及与传统方法的交叉验证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珠江口环境参数及水体无机氮的研究 | 第45-55页 |
4.1 珠江口水体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4.2 珠江口水体溶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3 珠江口水体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4.4 珠江口水体亚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4.5 珠江口水体铵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6 珠江口沉积柱氧化还原电位的垂向分布 | 第53-54页 |
4.7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柱状沉积物各形态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5-70页 |
5.1 表层沉积物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60页 |
5.1.1 可交换态氮 (N_(ex)) 的空间分布 | 第56-58页 |
5.1.2 总氮 (N_(tot))、有机氮 (N_(org))与固定态铵(N_(fix))的空间分布 | 第58-60页 |
5.2 沉积柱不同形态氮的垂向分布特征 | 第60-67页 |
5.2.1 可交换态氮(N_(ex))的垂向分布 | 第60-62页 |
5.2.2 总氮 (N_(tot)、有机氮 (N_(org))与固定态铵 (N_(fix))的垂向分布 | 第62-65页 |
5.2.3 有机碳 (C_(org))与有机氮 (N_(org)) 的相关性研究 | 第65-67页 |
5.3 珠江口沉积物氮的源-汇关系探究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0-73页 |
6.1 结论 | 第70-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