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储能装置与分布式电源发展及其基本特性 | 第16-29页 |
·储能技术简介 | 第16-21页 |
·储能装置的定义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6] | 第16-17页 |
·电池储能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大容量储能装置的并网 | 第18页 |
·储能装置的工作模式 | 第18-20页 |
·储能装置的容量选择 | 第20页 |
·蓄电池储能技术 | 第20页 |
·分布式储能 | 第20-21页 |
·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研究概述 | 第21-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分布式电源类型介绍 | 第22页 |
·光伏发电系统 | 第22-24页 |
·分布式电源的并网 | 第24-25页 |
·我国发展储能装置的重要意义 | 第25-28页 |
·我国发展电力储能装置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 | 第29-34页 |
·地区电网的安全性 | 第29-30页 |
·地区电网的电压安全 | 第30-31页 |
·电压安全性定义 | 第30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电压分量 | 第30-31页 |
·地区电网的电流安全 | 第31-32页 |
·电流安全的研究意义 | 第31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电流分量 | 第31-32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安全裕度指标筛选 | 第32-33页 |
·指标计算公式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仿真 | 第34-49页 |
·PSCAD 建模软件 | 第34-36页 |
·简介 | 第34-35页 |
·技术背景 | 第35页 |
·主要研究范围 | 第35-36页 |
·利用PSCAD 搭建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模型 | 第36-44页 |
·PSCAD 中大容量储能装置与分布式电源建模 | 第37-43页 |
·含储能及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综合模型 | 第43-44页 |
·地区电网模型参数分析 | 第44-47页 |
·地区电网模型参数 | 第44-46页 |
·大容量储能装置与分布式电源参数 | 第46-47页 |
·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接入地区电网的位置 | 第47页 |
·含储能装置及分布式电源的电网潮流计算中节点类型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区电网安全裕度 | 第49-56页 |
·考虑安全裕度优化的地区电网重构模型 | 第49-50页 |
·网络重构研究动态 | 第50-52页 |
·传统的优化技术 | 第51页 |
·人工智能算法 | 第51-52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区电网最大安全裕度计算 | 第52-55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2-54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区电网最大安全裕度计算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算例分析 | 第56-68页 |
·基于PSCAD 模型地区电网安全裕度仿真计算 | 第56-61页 |
·不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安全裕度仿真计算 | 第56-58页 |
·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 | 第58-59页 |
·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接入前后系统提供负荷比较 | 第59-61页 |
·33 节点算例分析 | 第61-67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 | 第61-65页 |
·地区电网最大安全裕度计算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地区电网安全裕度计算结论 | 第68-69页 |
·不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安全裕度 | 第68页 |
·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安全裕度 | 第68页 |
·地区电网最大安全裕度计算 | 第68-69页 |
·安全裕度结论 | 第69页 |
·地区电网负荷最大功率计算结论 | 第69-70页 |
·不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地区电网的负荷最大有功功率 | 第69页 |
·含大容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地区电网的负荷最大有功功率 | 第69页 |
·负荷最大功率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分析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工学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