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远门水乡中华文化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华养生文化内涵与体系 | 第16-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1 养生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中华养生文化的定义 | 第16页 |
2.2 养生文化的历程 | 第16-19页 |
2.2.1 文化的传说 | 第16页 |
2.2.2 文化的起源 | 第16-17页 |
2.2.3 文化的形成 | 第17页 |
2.2.4 文化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5 文化的完善 | 第18页 |
2.2.6 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 第18-19页 |
2.3 养生文化的特征 | 第19-22页 |
2.3.1 顺应自然,和谐为贵 | 第19-20页 |
2.3.2 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 第20-21页 |
2.3.3 整体思维,因地制宜 | 第21页 |
2.3.4 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 第21-22页 |
2.4 养生文化的体系 | 第22-28页 |
2.4.1 儒家养生 | 第22-24页 |
2.4.2 道家养生 | 第24-26页 |
2.4.3 禅宗养生 | 第26-27页 |
2.4.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养生园林规划理论研究 | 第28-31页 |
3.1 养生园林的概念 | 第28页 |
3.2 养生园林的特点 | 第28-29页 |
3.2.1 养生保健的主题明确 | 第28页 |
3.2.2 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 第28-29页 |
3.2.3 非功利性 | 第29页 |
3.3 传统养生园林规划研究 | 第29-30页 |
3.4 当代养生园林规划研究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儒道禅在养生园林规划中的表现 | 第31-37页 |
4.1 选址 | 第31页 |
4.1.1 山环水抱 | 第31页 |
4.1.2 巧于因借 | 第31页 |
4.2 时空意境 | 第31-32页 |
4.2.1 意境的立足点 | 第32页 |
4.2.2 意境的方法论 | 第32页 |
4.2.3 意境的审美观 | 第32页 |
4.3 空间布局 | 第32-33页 |
4.3.1 布局和谐 | 第33页 |
4.3.2 藏而不露 | 第33页 |
4.3.3 虚实相生 | 第33页 |
4.4 构景 | 第33-37页 |
4.4.1 山水 | 第34页 |
4.4.2 建筑 | 第34页 |
4.4.3 植物 | 第34-35页 |
4.4.4 构筑物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远门水乡中华文化养生园规划设计 | 第37-54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7-40页 |
5.1.1 项目背景及选址 | 第37-38页 |
5.1.2 项目场地现状 | 第38-40页 |
5.1.3 文化底蕴及历史遗迹 | 第40页 |
5.2 规划依据 | 第40-41页 |
5.3 规划理念 | 第41页 |
5.4 指导思想 | 第41页 |
5.5 规划原则 | 第41-42页 |
5.6 总体布局 | 第42-43页 |
5.7 分区设计 | 第43-49页 |
5.7.1 入口景区 | 第44页 |
5.7.2 远门水街景区 | 第44-46页 |
5.7.3 远门人家景区 | 第46-48页 |
5.7.4 儿童活动区 | 第48页 |
5.7.5 金仙湖景区 | 第48-49页 |
5.7.6 后勤保障区 | 第49页 |
5.8 景观营造 | 第49-54页 |
5.8.1 山水景观设计 | 第49-50页 |
5.8.2 建筑景观设计 | 第50页 |
5.8.3 道路广场景观设计 | 第50-51页 |
5.8.4 小品景观设计 | 第51-52页 |
5.8.5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