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婚姻法论文

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社会性别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论第8-15页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的目的第8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8-9页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第9-10页
        1.2.1 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第9-10页
        1.2.2 以基于性别的夫妻间的暴力行为为研究对象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0-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0-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2-15页
第2章 家庭暴力的社会性别运行机制第15-25页
    2.1 社会性别运行机制第15-19页
        2.1.1 社会性别运行机制的概念第15页
        2.1.2 社会性别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第15-17页
        2.1.3 社会性别运行机制的运作机理第17-19页
    2.2 家庭暴力的社会性别分析第19-25页
        2.2.1 社会性别角色造成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第20-21页
        2.2.2 性别气质容易使男性具有攻击性第21-22页
        2.2.3 社会资源分配导致男性施暴行为正当化第22-23页
        2.2.4 社会性别观念使丈夫豁免权得到理论支撑第23页
        2.2.5 社会性别评价使家庭暴力具有群体性特征第23-25页
第3章 现行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社会性别解构第25-37页
    3.1 立法目的的社会性别分析第25-26页
        3.1.1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第25页
        3.1.2 家庭个体利益的保护是对社会性别观念的瓦解第25-26页
        3.1.3 家庭整体利益的保护是对妇女权益的隐性歧视第26页
    3.2 家庭暴力概念的社会性别分析第26-34页
        3.2.1 家庭暴力行为类型的社会性别透视第27-30页
        3.2.2 家庭暴力行为主体的社会性别透视第30-34页
    3.3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社会性别分析第34-37页
        3.3.1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第34-35页
        3.3.2 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助于社会性别气质的重塑第35页
        3.3.3 人身安全保护令没有完全体现社会性别意识第35-37页
第4章 社会性别主流化下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完善第37-47页
    4.1 社会性别主流化下立法目的的立法完善第37-38页
        4.1.1 以受害人为本位第37-38页
        4.1.2 贯彻“零忍耐”理念第38页
    4.2 社会性别主流化下家庭暴力概念的立法完善第38-40页
        4.2.1 家庭暴力行为类型的立法完善第38-40页
        4.2.2 家庭暴力行为主体的立法完善第40页
    4.3 社会性别主流化下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完善第40-42页
        4.3.1 举证责任的明确第40-41页
        4.3.2 公安机关的积极作为第41-42页
    4.4 社会性别主流化下法律责任的立法完善第42-47页
        4.4.1 家庭暴力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第42-44页
        4.4.2 家庭暴力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的疲劳试验与研究
下一篇:饱和水工混凝土损伤及破坏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