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微流控芯片上单相/多相流的操控及应用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目录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73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单相流层流现象及其应用第17-26页
        1.2.1 单相流层流现象及原理第17-18页
        1.2.2 单相流层流的应用第18-26页
            1.2.2.1 无膜分离分析第18-19页
            1.2.2.2 微细加工第19-21页
            1.2.2.3 药物筛选第21页
            1.2.2.4 无膜燃料电池第21-22页
            1.2.2.5 Janus粒子制备第22-23页
            1.2.2.6 细胞生物学研究第23-26页
    1.3 两相层流的操控及应用第26-38页
        1.3.1 两相层流的形成理论第26-28页
        1.3.2 层流界面的稳定措施第28-33页
            1.3.2.1 通道结构设计第28-29页
            1.3.2.2 通道表面区域亲/疏水性修饰第29-32页
            1.3.2.3 通道结构设计与表面亲疏水改性相结合第32-33页
        1.3.3 两相层流的应用第33-38页
            1.3.3.1 液液萃取第33-35页
            1.3.3.2 聚合物薄膜制备第35-36页
            1.3.3.3 有机合成第36-38页
    1.4 微流控液滴的操控及应用第38-57页
        1.4.1 微流控液滴的生成第38-42页
            1.4.1.1 液滴生成的影响因素第38-40页
            1.4.1.2 液滴生成模式第40-42页
        1.4.2 液滴的操控第42-49页
            1.4.2.1 液滴内试样混合第42-43页
            1.4.2.2 液滴融合第43页
            1.4.2.3 液滴分裂第43-44页
            1.4.2.4 液滴捕获与存储第44-45页
            1.4.2.5 液滴分相第45-49页
        1.4.3 液滴的应用第49-57页
            1.4.3.1 液/液萃取第49-50页
            1.4.3.2 有机合成第50-51页
            1.4.3.3 蛋白质结晶第51-53页
            1.4.3.4 单细胞研究第53-55页
            1.4.3.5 液滴PCR第55-57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设计思路第57-58页
    1.6 参考文献第58-73页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单相层流技术的温度差异环境扰动果蝇胚胎卵裂研究第73-90页
    2.1 引言第73-75页
    2.2 实验部分第75-80页
        2.2.1 实验仪器第75页
        2.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75页
        2.2.3 转基因果蝇选择及培育第75-76页
        2.2.4 果蝇胚胎的收集及处理第76页
        2.2.5 微流控芯片制作第76-78页
            2.2.5.1 PMMA阳模制作第76-77页
            2.2.5.2 带Y型通道的PDMS盖片制作第77页
            2.2.5.3 微流控芯片组装第77-78页
        2.2.6 果蝇胚胎头/尾部温差控制第78-79页
        2.2.7 通道内流体的温度表征第79页
        2.2.8 果蝇胚胎卵裂实时观察第79-8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80-87页
        2.3.1 通道设计及制作第80-81页
        2.3.2 果蝇胚胎的固定及芯片封合第81页
        2.3.3 果蝇胚胎头/尾部温差控制第81-82页
        2.3.4 微通道中液流温度的表征第82-84页
        2.3.5 温度扰动对胚胎卵裂的影响第84-87页
            2.3.5.1 微流流动对胚胎卵裂的影响第84-85页
            2.3.5.2 差异温度环境对胚胎卵裂的影响第85-86页
            2.3.5.3 温差方向对胚胎卵裂影响第86-87页
    2.4 结论第87-88页
    2.5 参考文献第88-90页
第三章 复合玻璃芯片通道内壁区域亲/疏水性修饰和多相流流态操控的基础研究第90-113页
    3.1 引言第90-92页
    3.2 实验部分第92-96页
        3.2.1 实验仪器第92页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92页
        3.2.3 平板玻璃表面亲/疏水性修饰第92-93页
            3.2.3.1 硅烷化处理第92-93页
            3.2.3.2 紫外光降解硅烷化层第93页
        3.2.4 水滴接触角测量第93页
        3.2.5 复合玻璃芯片制作第93-94页
        3.2.6 芯片通道内壁区域亲/疏水性修饰第94-96页
            3.2.6.1 沿通道轴向修饰第94页
            3.2.6.2 沿通道径向修饰第94-95页
            3.2.6.3 轴向修饰结合径向修饰第95-9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6-108页
        3.3.1 真空紫外透过石英玻璃降解OTS自组装层可行性研究第96-98页
            3.3.1.1 初步研究第96-97页
            3.3.1.2 紫外光照时间优化第97-98页
            3.3.1.3 臭氧的作用第98页
        3.3.2 复合玻璃芯片的封合第98-99页
        3.3.3 芯片通道内壁区域亲/疏水性修饰第99-102页
            3.3.3.1 沿通道轴向修饰第99-101页
            3.3.3.2 沿通道轴向修饰结合径向修饰第101-102页
        3.3.4 轴向修饰应用于双重液滴的形成操控第102-108页
            3.3.4.1 通道设计及表面亲/疏水性修饰第103-104页
            3.3.4.2 双重液滴形成第104-106页
            3.3.4.3 内层水滴大小及数目的控制第106-108页
            3.3.4.4 双重液滴的稳定性第108页
    3.4 结论第108-109页
    3.5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第四章 液滴-层流转换体系应用于药物分配系数测定第113-128页
    4.1 引言第113-115页
    4.2 实验部分第115-118页
        4.2.1 实验仪器第115页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15-116页
        4.2.3 复合玻璃芯片制作第116-117页
        4.2.4 通道内壁区域亲/疏水性修饰第117页
        4.2.5 微流控芯片液滴萃取第117页
        4.2.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第117-118页
        4.2.7 单组份的间歇式振摇萃取第11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5页
        4.3.1 分相的稳定性第118-119页
        4.3.2 体积校正第119-121页
            4.3.2.1 体积校正必要性第119-120页
            4.3.2.2 体积校正结果第120-121页
        4.3.3 影响芯片萃取结果的两个因素第121-123页
            4.3.3.1 萃取平衡第121-122页
            4.3.3.2 pH环境第122-123页
        4.3.4 分配系数测定结果分析第123-125页
    4.4 结论第125-126页
    4.5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0页
    5.1 总结第128-129页
    5.2 展望第129-13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利息收入结构对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