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补贴与反补贴概述 | 第15-21页 |
·补贴与反补贴的概念 | 第15-18页 |
·补贴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18页 |
·反补贴的定义与特点 | 第18页 |
·补贴与反补贴的关系 | 第18页 |
·反补贴纳入多边规制的历史进程 | 第18-21页 |
·GATT 最早界定“反补贴税”概念 | 第19页 |
·1979 年东京回合达成《反补贴守则》 | 第19-20页 |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真正成熟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 第20-21页 |
第3章 美国对华实施反补贴措施现状 | 第21-25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美国对华实施反补贴措施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中国成为美国反补贴的主要目标国 | 第23页 |
·反补贴与反倾销同时进行,启动频率高 | 第23页 |
·涉案产品种类比较广泛 | 第23-24页 |
·反补贴税的税率比较高,涉案金额较大 | 第24-25页 |
第4章 美国对华反补贴对中国贸易出口破坏性影响分析 | 第25-32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破坏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第25页 |
·干预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25-26页 |
·“串联性保护主义”效应使相关产业链受到冲击 | 第26页 |
·连锁效应将导致更多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 第26-27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对中国贸易出口破坏性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27-32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对中国贸易出口破坏性效应的计量分析 | 第27-30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对中国贸易出口破坏性效应的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第5章 美国对华反补贴有限理性博弈分析 | 第32-48页 |
·有限理性博弈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 第32-40页 |
·有限理性博弈概述 | 第32-33页 |
·美国政府与美国国内同类产品生产商之间的二人对称博弈 | 第33-35页 |
·中国政府与国内某类特定产品出口厂商之间的两人对称博弈 | 第35页 |
·美国政府(商务部)方面与中国政府方面在国际协调条件下的非对称博弈 | 第35-40页 |
·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动力机制分析 | 第40-48页 |
·分析工具概述 | 第40页 |
·美国对华反补贴动力机制分析 | 第40-48页 |
第6章 中国应对反补贴策略 | 第48-55页 |
·加强政府主导地位 | 第48-52页 |
·完善我国反补贴立法 | 第48-49页 |
·根据《SCM 协定》规范与调整我国补贴政策 | 第49-50页 |
·采取“反措施”——对美国产品实行双反调查 | 第50页 |
·借鉴发达国家实施补贴的方式与经验 | 第50-51页 |
·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 第51页 |
·合理利用WTO 相关规定,必要时可诉诸争端解决机制 | 第51-52页 |
·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 第52-53页 |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市场结构,调整出口策略 | 第52页 |
·涉案企业积极应对反补贴调查 | 第52-53页 |
·积极配合政府恰当实施相应补贴政策 | 第53页 |
·行业协会应对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对策 | 第53-55页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化解利益冲突 | 第54页 |
·构筑反补贴预警体系,协助涉案企业应付反补贴调查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