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支架”应用的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5-16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一章“支架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分类和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 第一节“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一、国外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 第18-19页 |
| 二、国内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 第19页 |
| 第二节“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 第19-22页 |
| 一、前瞻性 | 第20页 |
| 二、暂时性 | 第20-21页 |
| 三、情境性 | 第21页 |
| 四、差异性 | 第21页 |
| 五、合作性 | 第21-22页 |
| 六、及时性 | 第22页 |
| 第三节“支架式教学”的分类 | 第22-24页 |
| 一、国外学者对“支架式教学”的分类 | 第23页 |
| 二、国内学者对“支架式教学”的分类 | 第23页 |
| 三、本论文主要叙述的三类支架 | 第23-24页 |
| 第四节“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 一、最近发展区 | 第24-25页 |
| 二、建构主义 | 第25-27页 |
| 三、认知主义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小学习作中“问题式支架”的建构与实践 | 第30-44页 |
| 第一节“问题式支架”的内涵、特征 | 第30-33页 |
| 一、“问题式支架”的内涵 | 第30-31页 |
| 二、“问题式支架”的特征 | 第31-33页 |
| 第二节“问题式支架”的实践策略 | 第33-40页 |
| 一、“问题式支架”中“提问”的策略 | 第33-37页 |
| 二、“问题式支架”中“引领”的策略 | 第37-40页 |
| 第三节“问题式支架”的应用分析 | 第40-44页 |
| 一、“问题式支架”的优点 | 第40-41页 |
| 二、“问题式支架”的缺点 | 第41-42页 |
| 三、“问题式支架”对习作教学的启示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小学习作中“建议式支架”的建构与实践 | 第44-54页 |
| 第一节“建议式支架”的内涵、特征 | 第44-47页 |
| 一、“建议式支架”的内涵 | 第44-45页 |
| 二、“建议式支架”的特征 | 第45-47页 |
| 第二节“建议式支架”的实践策略 | 第47-51页 |
| 一、“建议”要指向习作目标 | 第47-49页 |
| 二、“建议”要指向习作过程 | 第49-50页 |
| 三、“建议”要指向习作内容 | 第50-51页 |
| 第三节“建议式支架”的应用分析 | 第51-54页 |
| 一、“建议式支架”的优点 | 第51-52页 |
| 二、“建议式支架”的缺点 | 第52页 |
| 三、“建议式支架”对习作教学的启示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小学习作中“范例式支架”的建构与实践 | 第54-64页 |
| 第一节“范例式支架”的内涵、特征 | 第54-56页 |
| 一、“范例式支架”的内涵 | 第54-55页 |
| 二、“范例式支架”的特征 | 第55-56页 |
| 第二节“范例式支架”的实践策略 | 第56-59页 |
| 一、引领学生分析“范文” | 第56-58页 |
| 二、教师写“下水文” | 第58-59页 |
| 第三节“范例式支架”的应用分析 | 第59-64页 |
| 一、“范例式支架”的优点 | 第60-61页 |
| 二、“范例式支架”的缺点 | 第61页 |
| 三、“范例式支架”对习作教学的启示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