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一、关于乡规民约的研究 | 第12-15页 |
|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第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 (三)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 (四)定性和定量结合法 | 第16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乡规民约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乡规民约的基本内涵 | 第17-20页 |
| 一、乡规民约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二、乡规民约的特征 | 第18-20页 |
| 三、乡规民约的存在依据 | 第20页 |
| 第二节 乡规民约的价值定位 | 第20-23页 |
| 一、法治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20-21页 |
| 二、弘扬乡村社会文化 | 第21-22页 |
| 三、维护社会秩序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乡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 第23-29页 |
| 第一节 乡规民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 第23-25页 |
| 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奠定道德人格基础 | 第23页 |
| 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奠定社会基础 | 第23-24页 |
| 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奠定法律基础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牵引是乡规民约的内在要求 | 第25-29页 |
| 一、乡规民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第25页 |
| 二、乡规民约内含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乡规民约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 第29-41页 |
| 第一节 个案村情况简介 | 第29-31页 |
| 第二节 乡规民约建设个案的现状透视 | 第31-37页 |
| 一、乡规民约的有效性备受考验 | 第33-34页 |
| 二、乡规民约的合法性问题突出 | 第34-35页 |
| 三、乡规民约的权威性渐趋式微 | 第35-36页 |
| 四、乡规民约的效果差强人意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乡规民约“虚置化”困境探析 | 第37-41页 |
|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滞后 | 第37-38页 |
| 二、基层村民自治组织的失灵 | 第38-39页 |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39页 |
| 四、村民整体素质的相对落后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建设的有效对策 | 第41-51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建设的原则 | 第41-43页 |
| 一、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 | 第41-42页 |
| 二、坚持诚信友爱的原则 | 第42页 |
|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42页 |
| 四、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 第42页 |
| 五、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建设的策略 | 第43-51页 |
| 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方式 | 第43-44页 |
|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与说服力 | 第44-45页 |
| 三、加强新型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 第45页 |
| 四、灵活运用各种乡村载体 | 第45-46页 |
| 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的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 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规民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7-51页 |
| 附录一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