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纤维素酶 | 第11-14页 |
1.1.1 纤维素酶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1.1.2 纤维素酶的研究及应用 | 第12-14页 |
1.2 嗜热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嗜热真菌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页 |
1.2.2 嗜热真菌的研究及应用 | 第15-16页 |
1.3 RNA-Seq技术 | 第16-18页 |
1.3.1 RNA-Seq技术原理及流程 | 第16-17页 |
1.3.2 RNA-Seq技术在寻找新型转录因子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6页 |
2.1.1 仪器 | 第21-22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22页 |
2.1.3 试剂 | 第22-24页 |
2.1.4 培养基 | 第24页 |
2.1.5 寡核苷酸引物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40页 |
2.2.1 菌种的培养及保种 | 第26-27页 |
2.2.2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3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2.4 mhr1基因的RNAi设计与退火 | 第28-29页 |
2.2.5 mhr2基因的全长扩增 | 第29页 |
2.2.6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7 E.coli感受态的制备、转化及筛选 | 第31-32页 |
2.2.8 嗜热毁丝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 | 第32-33页 |
2.2.9 嗜热毁丝霉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10 RT-qPCR | 第34-35页 |
2.2.11 胞外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12 酶活测定 | 第36-40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40-58页 |
3.1 mhr1基因RNAi的实验结果 | 第40-51页 |
3.1.1 mhr1基因RNAi质粒的构建 | 第40-42页 |
3.1.2 mhr1基因RNAi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 第42-45页 |
3.1.3 转化子MtR5与原菌的生长形态差异 | 第45-46页 |
3.1.4 非诱导条件下胞外蛋白浓度与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 第46-47页 |
3.1.5 非诱导条件下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7-48页 |
3.1.6 诱导条件下胞外蛋白浓度与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 第48-50页 |
3.1.7 诱导条件下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0-51页 |
3.2 mhr2基因同源过表达的实验结果 | 第51-58页 |
3.2.1 mhr2基因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1-54页 |
3.2.2 mhr2过表达重组菌株的获得与筛选 | 第54-56页 |
3.2.3 非诱导条件下胞外蛋白浓度与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 第56页 |
3.2.4 非诱导条件下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6-57页 |
3.2.5 诱导条件下胞外蛋白浓度与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 第57页 |
3.2.6 诱导条件下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7-5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8-64页 |
4.1 关于实验方法的讨论 | 第58-60页 |
4.1.1 质粒双酶切的方法选择及保存 | 第58页 |
4.1.2 嗜热毁丝霉基因组DNA获取方法分析 | 第58-59页 |
4.1.3 嗜热毁丝霉的种子培养 | 第59-60页 |
4.2 诱导培养时诱导物的选择分析 | 第60-61页 |
4.3 转录因子对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 | 第61-62页 |
4.3.1 mhr1基因对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 | 第61页 |
4.3.2 mhr2基因对主要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 | 第61-62页 |
4.4 纤维素酶调控因子之间的关联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6页 |
5.1 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相关的新型转录因子——MHR1 | 第64页 |
5.2 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相关的新型转录因子——MHR2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