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3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1-5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1-36页 |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 | 第31-33页 |
2.1.2 生态安全 | 第33-35页 |
2.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 | 第35-36页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42页 |
2.2.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7-39页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9-41页 |
2.2.3 生态环境状况 | 第41-4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42-53页 |
2.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2-45页 |
2.3.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45-46页 |
2.3.3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 | 第46-48页 |
2.3.4 耗散结构理论 | 第48-53页 |
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及其耗散结构特征 | 第53-67页 |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 | 第53-56页 |
3.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界定 | 第53-55页 |
3.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 第55-56页 |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 第56-60页 |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失稳及演变分叉 | 第60-67页 |
3.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失稳 | 第60-63页 |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分叉和突变分析 | 第63-67页 |
4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过程 | 第67-104页 |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分析方法 | 第68-75页 |
4.1.1 生态足迹法基本原理 | 第68-72页 |
4.1.2 能值分析法的引入 | 第72-73页 |
4.1.3 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原理 | 第73-75页 |
4.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分析过程 | 第75-78页 |
4.2.1 计算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值生态承载力 | 第75-77页 |
4.2.2 计算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值生态足迹 | 第77-78页 |
4.2.3 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 第78页 |
4.3 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分析 | 第78-104页 |
4.3.1 焦作市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78-83页 |
4.3.2 焦作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83-96页 |
4.3.3 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过程 | 第96-102页 |
4.3.4 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特征 | 第102-104页 |
5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机理 | 第104-133页 |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诱发因子 | 第104-113页 |
5.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外源触发因子 | 第104-108页 |
5.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内源激化因子 | 第108-113页 |
5.2 诱发因子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3-122页 |
5.2.1 作用机理分析基本框架 | 第114-118页 |
5.2.2 诱发因子作用机理 | 第118-122页 |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动力学机制 | 第122-133页 |
5.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非线性分析 | 第122-126页 |
5.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的超循环分析 | 第126-133页 |
6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第133-182页 |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3-151页 |
6.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33-134页 |
6.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34-151页 |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51-154页 |
6.2.1 基于语言AHP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 第151-153页 |
6.2.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 第153-154页 |
6.2.3 基于线性加权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确定方法 | 第154页 |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第154-163页 |
6.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154-158页 |
6.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158-160页 |
6.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160-163页 |
6.4 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 | 第163-182页 |
6.4.1 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163-165页 |
6.4.2 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标准化 | 第165页 |
6.4.3 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 第165-172页 |
6.4.4 焦作市生态安全状态分析 | 第172-182页 |
7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测 | 第182-206页 |
7.1 基于灰色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测模型建立 | 第183-188页 |
7.1.1 GM(1,1)模型机理 | 第183-186页 |
7.1.2 RBF神经网络机理 | 第186-188页 |
7.1.3 灰色径向基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 第188页 |
7.2 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测 | 第188-196页 |
7.2.1 预测结果 | 第188-195页 |
7.2.2 结果分析 | 第195-196页 |
7.3 焦作市生态安全维护对策 | 第196-206页 |
7.3.1 树立生态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第197-198页 |
7.3.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 第198-200页 |
7.3.3 完善经济手段,保护生物生产性土地 | 第200-201页 |
7.3.4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生态安全 | 第201-203页 |
7.3.5 强化公众参与,倡导生态消费 | 第203-20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06-211页 |
8.1 结论 | 第207-209页 |
8.2 创新点 | 第209页 |
8.3 展望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3页 |
作者简历 | 第223-2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