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石油产品论文

轻汽油醚化工艺的对比分析及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轻汽油醚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2-14页
        1.2.1 美国CDTECH的CDEthers工艺第12-13页
        1.2.2 法国Axens公司的TAME技术第13页
        1.2.3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的轻汽油醚化技术(LNE)第13-14页
        1.2.4 国内外工艺分析第14页
    1.3 流程模拟第14-15页
    1.4 装置操作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15页
    1.5 装置的“三环节”用能分析第15-17页
        1.5.1 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结关系第15-16页
        1.5.2 三个环节的制约联结关系第16-17页
    1.6 装置的换热网络优化第17页
    1.7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轻汽油醚化工艺的对比分析第19-32页
    2.1 三种国内外轻汽油醚化工艺第19-25页
        2.1.1 中石油某炼厂4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装置第19页
        2.1.2 山东某公司5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装置第19-22页
        2.1.3 中石油某炼厂40万吨/年催化轻汽油醚化装置第22-24页
        2.1.4 三套装置的流程分析第24-25页
    2.2 三种轻汽油醚化工艺的技术经济性比较第25-29页
        2.2.1 技术使用费对比第25页
        2.2.2 装置投资对比第25-26页
        2.2.3 催化剂装填量与费用对比第26页
        2.2.4 装置运行结果对比第26-27页
        2.2.5 公用工程消耗与综合能耗对比第27-29页
    2.3 对比分析结果第29页
    2.4 LNE醚化装置的问题分析第29-30页
        2.4.1 装置的操作参数分析第29-30页
        2.4.2 装置的用能分析第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流程模拟第32-43页
    3.1 软件介绍第32页
    3.2 现场标定数据第32-36页
    3.3 流程模拟第36-41页
        3.3.1 物性方法第37页
        3.3.2 物流参数第37页
        3.3.3 单元操作模块第37-41页
    3.4 模拟中的注意事项第41-42页
    3.5 模拟数据与标定数据对比第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装置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43-64页
    4.1 反应精馏塔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43-52页
        4.1.1 进料位置的灵敏度分析第43-45页
        4.1.2 塔板数的灵敏度分析第45-47页
        4.1.3 进料温度的灵敏度分析第47-48页
        4.1.4 回流比的灵敏度分析第48-50页
        4.1.5 塔顶采出率的灵敏度分析第50-52页
        4.1.6 反应精馏塔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总结第52页
    4.2 萃取塔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52-53页
    4.3 甲醇回收塔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53-62页
        4.3.1 进料位置的灵敏度分析第53-55页
        4.3.2 塔板数的灵敏度分析第55-57页
        4.3.3 进料温度的灵敏度分析第57-58页
        4.3.4 回流比的灵敏度分析第58-60页
        4.3.5 塔顶采出量的灵敏度分析第60-61页
        4.3.6 甲醇回收塔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总结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三环节”用能分析第64-72页
    5.1 现场标定的装置能耗第64页
    5.2 能量平衡参数第64-67页
        5.2.1 总供入能(E_P)第64-65页
        5.2.2 转换输出能(E_B)第65页
        5.2.3 直接损失能(E_W)第65页
        5.2.4 非工艺流体有效动力(E_(UO))第65页
        5.2.5 回收循环能(E_R)第65-66页
        5.2.6 回收输出能(E_E)第66页
        5.2.7 排弃能(E_J)第66页
        5.2.8 热力学能耗(E_T)第66-67页
    5.3 三环节模型的能量平衡关系第67-68页
        5.3.1 体系能量平衡关系式第67页
        5.3.2 能量转换和传输环节能量平衡关系第67页
        5.3.3 能量工艺利用环节能量平衡关系第67-68页
        5.3.4 能量回收环节的能量平衡关系式第68页
    5.4 三环节模型的评价指标第68页
    5.5 三环节模型的参数汇总第68-70页
    5.6 装置用能评价第70-71页
        5.6.1 能量转换环节评价第70页
        5.6.2 能量利用环节评价第70页
        5.6.3 能量回收环节评价第70-71页
    5.7 用能优化策略研究第71页
    5.8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换热网络优化第72-106页
    6.1 装置现行换热网络分析第72-76页
        6.1.1 冷热流股提取第72页
        6.1.2 最小传热温差的确定第72页
        6.1.3 夹点及能量目标的确定第72-76页
    6.2 装置换热网络用能诊断第76-77页
        6.2.1 装置换热网络的特点第76-77页
        6.2.2 换热网络优化思路第77页
    6.3 换热网络改造方案第77-82页
        6.3.1 夹点设计的经典规则第77-78页
        6.3.2 一对二的换热方案第78-80页
        6.3.3 一对三的换热方案第80-82页
    6.4 换热网络优化结果第82-83页
    6.5 可行性方案的校核及设计第83-98页
        6.5.1 换热器结构参数第83-87页
        6.5.2 优化方案6号的校核及设计第87-94页
        6.5.3 优化方案27号的校核及设计第94-98页
    6.6 优化方案的重新设计第98-102页
        6.6.1 新增换热器E1111 设计第99-100页
        6.6.2 新增换热器E1011 设计第100-101页
        6.6.3 新增换热器E1061 设计第101-102页
    6.7 优化方案的分析与比较第102-105页
        6.7.1 设备投资费用的分析与比较第102-103页
        6.7.2 操作费用的分析与比较第103-104页
        6.7.3 总投资费用的分析与比较第104-105页
    6.8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颜色和形状特征捆绑视觉认知机制及计算机建模方法研究
下一篇:金融行业的增值税立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