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山隧洞地下水环境多尺度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 第12-13页 |
1.2.2 线性地下工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多尺度地下水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地下水渗流场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3-26页 |
2.3.1 褶皱 | 第25-26页 |
2.3.2 断裂 | 第26页 |
2.4 新构造运动 | 第26-29页 |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39页 |
3.1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 第29页 |
3.2 研究区岩溶发育形态及特征 | 第29-31页 |
3.2.1 地表岩溶形态 | 第30页 |
3.2.2 地下岩溶形态 | 第30-31页 |
3.3 地下水类型 | 第31-32页 |
3.4 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2-33页 |
3.5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33-36页 |
3.6 研究区地下水埋藏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3.7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与线路关系研究 | 第37-39页 |
第4章 磨盘山隧洞地下水环境影响初析 | 第39-46页 |
4.1 隧洞工程中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 第39-41页 |
4.1.1 地下水疏干问题 | 第39-40页 |
4.1.2 地表水渗漏问题 | 第40页 |
4.1.3 水质污染 | 第40页 |
4.1.4 地下水疏干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 | 第40-41页 |
4.2 磨盘山隧洞地下水影响范围预测 | 第41-42页 |
4.3 影响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问题 | 第42-46页 |
4.3.1 新海子水库区域 | 第42-44页 |
4.3.2 白鹤厂区域 | 第44-46页 |
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多尺度模拟预测 | 第46-66页 |
5.1 模型尺度划分及模拟方案 | 第46-51页 |
5.1.1 模拟软件选取及尺度划分 | 第46-48页 |
5.1.2 水文地质参数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5.1.3 模拟方案 | 第50-51页 |
5.2 研究区大尺度模型 | 第51-57页 |
5.2.1 模型建立 | 第51-56页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 新海子水库模型 | 第57-62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5.3.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4 白鹤厂区域模型 | 第62-66页 |
5.4.1 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5.4.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第6章 地下水控排方案与环境保护措施 | 第66-70页 |
6.1 不同控排方案下的渗流场演化及涌水量 | 第66-68页 |
6.1.1 不同控排方案下的渗流场演化 | 第66-68页 |
6.1.2 不同控排方案下隧洞涌水量 | 第68页 |
6.2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页 |